39健康

不可小觑的脑卒中诱因---颈动脉狭窄

  一、什么是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至头、面、颈部的大血管,是大脑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颈动脉系统在颅外段包扩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

  二、颈动脉狭窄有什么危害?

  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非常密切,脑卒中目前已成为继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近1/3的发生与颅外颈动脉病变有关。研究发现,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之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30%~37%。

  三、造成颈动脉狭窄的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主要原因,约90%的颈动脉狭窄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因此,颅外血管病变的患者同时也面临着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如:缺血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

  在我国,多发性大动脉炎也是导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闭塞的常见原因,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尤其是青年女性。

  另外少见的原因包括:肌纤维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动脉夹层、外伤、放射损伤等。

  四、颈动脉狭窄有哪些临床表现?

  大多数颈动脉狭窄可无明确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与栓子或斑块脱落导致远端功能区障碍有关,和狭窄程度无直接关系,但狭窄程度越重,血栓脱落机会越多。溃疡性斑块同样容易导致临床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如下:

  慢性脑缺血:可表现为耳鸣、眩晕、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也有患者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情绪异常等。

  眼部缺血症状:表现为黑矇、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把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分成以下4种类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指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多不超过24小时,发作后不遗留神经系统功能缺损。

  (2)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类似脑卒中的神经功能障碍较轻,多在3周内完全恢复。

  (3)进展性卒中:指脑卒中症状逐渐发展、恶化。

  (4)完全性卒中:突然出现卒中症状,快速进展恶化,症状持续存在。

  TIA和RIND为可逆性,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因此,当患者出现TIA和RIND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避免进展成不可逆性脑卒中。

  五、怀疑颈动脉狭窄应做何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直接测量颈动脉直径,血流情况,了解斑块性质,判断血管通畅、狭窄程度。当患者怀疑颈动脉狭窄时通常可以先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来筛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同样是一项无创检查手段,除了解颈动脉颅外段情况外,对评价颈内动脉颅内段具有直接的意义。对术前评估非常有价值,也可作为术中检测血流变化、以及评估术后血流改善情况的重要依据。

  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和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无创辅助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狭窄程度、斑块位置、评估斑块是否存在溃疡。同时可以显示颈动脉分叉的位置,周围的毗邻关系。也可显示颅内循环的情况,交通支代偿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临床上CTA主要用于明确诊断和为选择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信息。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同样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方法之一。多用于患者对碘造影剂过敏,或者存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无法使用碘造影剂时。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属于有创检查,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目前很少单纯用于诊断,通常是在准备行颈动脉支架植入前的确诊方式,同时评估颅内循环情况,以及术后血流恢复情况。在其他影像学检查间存在矛盾,或诊断不明确时,仍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六、哪些人需做颈动脉狭窄筛查?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人群:包括年龄>40岁、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颈动脉狭窄高危人群:包括TIA和RIND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体检发现颈动脉杂音者。

  七、发现颈动脉狭窄应如何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不同,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和体征,其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发现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戒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少饮酒,合理的降压、降脂、降血糖等。

  药物治疗:

  (1)适用于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时也适用于手术后或支架后的患者;

  (2)狭窄程度<5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3)狭窄程度<70%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4)病人情况差,不允许手术或拒绝手术。

  常用的药物主要为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和沙格雷酯等。

  手术治疗:

  从1953年DeBakey成功地为一位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来,该术式走过60多年的历史,目前CEA已经被多项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目前仍被当成衡量其它干预手段的“金标准”。其适应证包括:

  (1)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且估计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6%;

  (2)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以上,且估计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3%;

  (3)在老年患者中,尤其是血管条件不适合介入治疗的,建议首选CEA;

  (4)2周之内的TIA或卒中,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早期行血管重建。

  ·标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型术:

  ·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剥除的颈动脉内膜及颈部切口:

  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最早由Marks医师于1994年报道。CAS不仅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一样有效,而且属于微创手术。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和术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CAS的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并发症率不断降低,一系列的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CAS的非劣效性。对于一些不适宜行CEA手术的患者,CAS已经成为首选术式。CAS适应证与CEA基本一致,但CAS更适合以下情况:

  (1)外科手术显露困难的部位;

  (2)CEA术后再狭窄患者;

  (3)既往颈部手术史,放射性颈动脉狭窄;

  (4)对于血管造影提示颈动脉狭窄≥60%、多普勒超声提示≥70%的无症状患者,可考虑行预防性CAS。

北京医院 刁永鹏 李拥军

2017-01-11 18:39:21浏览19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脖子上突然长了小肉粒怎么回事
脖子上突然长了小肉粒多考虑是脂肪粒引起的,也可能是皮脂腺囊肿、扁平疣、丝状疣、脂肪瘤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1、脂肪粒若是日常生活中长期受到阳光暴晒,容易诱发脂肪粒,疾病发作时会导致局部皮肤出现圆形的丘疹,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黄色或白色的内容物。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避免长期阳光暴晒。2、皮脂腺囊肿患有该疾病可能是皮脂腺导管阻塞、局部创伤等原因,导致皮脂逐渐淤积而形成潴留性囊肿,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头孢拉定分散片、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药物治疗,必要时通过脓肿切除术等手术的方式缓解。3、扁平疣扁平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所致,多发生在面部、颈部等部位,会出现扁平的丘疹,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瘙痒感。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软膏等药物进行改善,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液氮冷冻治疗。4、丝状疣可能因颈部接触到人乳头瘤病毒诱发丝状疣,疾病发作时会导致颈部、面部、眼睑部位出现丝状、柔软、顶端角化的皮疹。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A酸乳膏、氟尿嘧啶软膏等药物进行改善,必要时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冷冻疗法治疗。5、脂肪瘤可能与脂肪细胞异常增生有关,还可能是患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进而会导致皮肤表面出现单个或多个的局限性肿块,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脂肪瘤切除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术后也要做好局部的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皮肤护理,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张文娟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下面长了小肉粒不疼不痒
下面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患者的会阴,患者会阴长了小肉粒不疼不痒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尖锐湿疣、毛囊炎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的以肛周、生殖器部位增生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病变,患者可见在肛门、生殖器官等周围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疣体,可呈现鸡冠状、菜花状、乳头状等形态,同时其表面颜色多样,有的为红色有的呈灰色或者是正常的皮肤的颜色,部分患者可出现会阴长了小肉粒不疼不痒的情况。对于尖锐湿疣的患者,建议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软膏等局部用药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通过冷冻疗法、激光治疗等物理治疗方法切除疣体。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染,因此患者需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公用的浴盆、浴巾及坐式马桶,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2、毛囊炎 毛囊炎主要是由于毛囊细菌感染发生化脓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多由于局部卫生较差所引起的,多发生于毛发旺盛的部位,如头顶、会阴等。初起时为红色丘疹,逐渐演变成丘疹性脓疱,部分患者可出现会阴长了小肉粒但不痛不痒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或者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皮肤,起到清洁消炎的作用,同时可遵医嘱配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涂抹患处,抑制细菌生长。如果患者有化脓严重的情况,建议及时手术切开治疗,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发作并阻止脓肿进一步扩散,达到控制病情及治疗疾病的目的,患者需注意术后要做好局部皮肤护理,保持手术切口干洁,避免引起更严重的感染问题。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妇肚脐眼长了个小肉粒怎么回事,怎么办
肚脐眼一般指肚脐,孕妇肚脐长了个小肉粒可能是脂肪粒、毛囊炎、脐茸、皮脂腺囊肿、皮肤纤维瘤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脂肪粒 脂肪粒是一种良性皮肤囊肿,由于怀孕期间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可能会引起脂肪粒的发生。如果患者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 2、毛囊炎 毛囊炎是指毛囊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细菌或真菌感染、毛囊堵塞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并且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红外线照射的物理方式辅助治疗。 3、脐茸 脐茸是指卵黄管的残余组织,通常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全所引起的,一般表现为脐部有个小肉粒,常会伴有分泌物增多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激光手术的物理方式进行治疗。 4、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是指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可能也会表现为肚脐长小肉粒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头孢地尼分散片、头孢泊肟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囊肿较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 5、皮肤纤维瘤 皮肤纤维瘤是指一种发生在皮肤内的良性肿瘤,可能与蚊虫叮咬、外伤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并且呈半球形或者扁平状,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激光手术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肚脐部位的清洁干燥,以免引起感染。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