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年关将至 专家教您如何健康过春节

吴佳仪 肿瘤科 住院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级甲等

  前日凌晨3点,一名43岁男性患者在朋友的扶持下走进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室。患者自述因年末应酬,从晚上8点吃到凌晨1点,后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经查,急性胰腺炎。据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贺运河教授介绍,每年春节前后,急诊室收治的各种急症病人比平时均有所增多,尤其中老年人所占的比重最大,其中以心脑血管和肝、胆、胃等慢性疾患的复发或加重的病例为多。因此,贺运河表示:年关将至,忌大吃大喝,过健康春节。

贺运河在急诊内科给患者把脉

贺运河在急诊内科给患者把脉

  敬老无需过度夹菜 餐饮七八分饱为宜

  我国春节有大吃大喝的传统习惯,几乎每家的节日餐桌上都堆满了肉、蛋、鸡、鸭、鱼等食品,国人素有敬老的美德,晚辈们会不停地给老人夹菜拨菜,老年人稍不注意,就会吃得过多。而在节日出问题的老年病人中,很大一部分与饮食不当有关,其中较为多见的是连续吃高脂肪、高热量、低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引起的心脏病发作、中风、胆囊炎和胰腺炎等,饮食不洁引起的胃炎、肠炎等。

  贺运河教授表示:切勿因节日心情愉悦而过度饮食,油腻的荤菜切不可多吃,每餐都应吃些蔬菜。晚餐坚持吃素食为主,以七八分饱为宜。

  小饮怡情 大饮伤身

  佳节时期“无酒不成席”,但是,酒也是“穿肠毒药”。饮酒后只有约20%的酒精在胃中吸收,其余绝大部分会被小肠吸收。吸收进血液中的酒精,除了极少数(10%)由汗、尿、唾液和呼吸排出外,其余的90%要经过肝脏代谢,但是肝脏的“解毒”能力有限,因此使人的组织器官和各个系统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

  据贺运河教授介绍,去年春节大年初一,一23岁年轻男性因过量饮酒后剧烈呕吐,吐鲜血多次,经急诊胃镜检查,胃粘膜撕脱致出血。贺运河提醒,春节期间由于喝得过多而出事的人相当多。饮酒过量引起酒精性胃炎、胃出血等急症的案例非常多,更有酗酒导致中风、胰腺炎发作及肝病加重的。因此,喝酒切莫贪杯,应小饮怡情,不可酗酒。烈性酒最好不喝,啤酒、果酒和低度白酒也不可多饮。

  玩耍适度 保持心情愉悦

  节日期间,亲人团聚,家家都要痛痛快快地玩一玩,甚至那些平日很少玩的老年人也围坐到麻将桌前,和子女们比比高低。适度地玩玩牌,会带来欢快的笑声,但切不可过。尤其是对于心血管不甚健康的老年人来说,不可纵情地玩,更不可挑灯夜战,玩个通宵。老年人也不要参加赌博性质的玩牌,容易使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大,对心血管十分不利。长时间的情绪激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使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诱发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同时,节日期间电视节目好,老年人也不要连续看得时间过久,建议每天不超过4小时。看时应选择轻松的喜剧片、音乐片和戏曲片,少看情节紧张、场面惊险的武打片和侦破片。

  贺运河教授表示,节日团聚,心情以愉悦为适,切勿过喜、过劳。

  健康贵在坚持 治疗不能放松

  贺运河教授提醒,老年人在春节期间一定要坚持平时的生活节奏,坚持平时的体育锻炼,坚持平时的治疗。打乱原有的生活节奏、停止锻炼和擅自停用正在应用的药物,是老年人出事的重要原因。

  由于节日人们把精力都用到欢度节日和吃喝玩乐上,所以,很多人都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变晚睡晚起,一日三餐变一日两餐,荤素搭配变以荤食为主,晨练停止了,平时治病吃的药停止了,这样做对身强力壮的人可能影响小一些,身体还可能承受得住,而对于耐受性差、抗病力低的老年人来说,却是相当危险的。特别是正在应用药物治疗的慢性病人,出于“过年吃药不吉利”等糊涂思想而擅自停用药物,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贺运河教授强调,降压药、降糖药、抗癫痫药等许多必须连续应用的药品,一旦停用,可能会导致中风、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癫痫发作乃至死亡等可怕后果。所以正在用药治疗的老年病人,在节日期间千万不可擅自停药,一定要坚持治疗。如在节假日出现不适,务必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诊治。(通讯员:吴剑鹏、吴佳仪)

2017-01-12 01:30:38浏览1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躁狂症的方法
躁狂症是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中医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或中医科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1、中药调理: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选用方剂。对于痰火扰神型躁狂症,生铁落饮可清泻肝胆实火,重镇安神;礞石滚痰丸能涤痰泻火,有助于改善患者狂躁不安、胡言乱语等症状。肝火扰心型常采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利湿热;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健脾养血,可缓解患者烦躁易怒、失眠等表现。医生通常会根据个体症状加入黄连、黄芩等清热泻火,远志、石菖蒲等宁心安神的药物进行加减配伍。2、针灸治疗: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不同针刺手法,在穴位上进行刺激,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达到平抑躁狂情绪、改善精神状态的目的。治疗时可以选取百会穴,此穴位于巅顶,可醒脑开窍、升阳固脱;神门穴为心经原穴,能养心安神;内关穴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之效;太冲穴是肝经原穴,可疏肝解郁、平肝熄风。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按摩肝经上的行间穴可清肝泻火,按摩心经的神门穴能安神定志。治疗时以揉法、按法为主,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0-15分钟。还可以进行头部按摩,从前额发际处开始,运用推法、揉法向后至枕部,重点按摩百会、神庭等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部紧张,调节情志,改善患者的兴奋躁动状态。建议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推拿按摩,避免对机体造成伤害。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外界刺激。治疗期间需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淋巴水肿有效果吗
中医治疗淋巴水肿有一定效果。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循环障碍导致淋巴液在组织间隙异常积聚,引发肢体或局部肿胀。中医可凭借多样疗法,在改善淋巴循环、减轻肿胀程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患者缓解痛苦。中医虽无“淋巴水肿”的直接称谓,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多将其归为“水肿”、“痰湿”等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是引发淋巴水肿的重要原因。例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液停滞;肝郁气滞,影响气血津液的输布,使得痰湿内生,阻滞经络。通过运用健脾利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理论,中医采用相应方剂进行调理。像五苓散可利水渗湿,增强人体水液代谢能力;逍遥散能疏肝理气,改善气机不畅状态,从根源上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促进淋巴液的正常代谢与循环,减轻水肿症状。此外,中医的针灸疗法对淋巴水肿疗效显著。选取与淋巴循环相关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等,通过针刺刺激,可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促进淋巴液回流。艾灸则借助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能力,帮助消散水肿。此外,中药外敷也是常用手段,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如乳香、没药、大黄等研制成膏剂,敷于肿胀部位,药物经皮肤渗透,直接作用于局部,促进淋巴液吸收,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水肿症状。若患有淋巴水肿考虑中医治疗,建议前往正规医院中医外科就诊。治疗期间严格按医嘱进行针灸、服药、外敷等治疗,注意观察治疗反应。同时,日常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多吃利水消肿的食物,如冬瓜、薏米等。
艾亮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骨髓纤维化效果怎么样
中医治疗骨髓纤维化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完全治愈疾病。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中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影响正常造血功能,患者常出现贫血、脾肿大、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骨髓纤维化多与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禀赋不足致使正气亏虚,易受外邪侵袭;后天失养通常是由饮食不节、过度劳累造成的,这些不良习惯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无源;长期情志不畅可能会造成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患者除贫血、脾肿大、乏力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萎黄、腹胀、食欲不振等表现。中医治疗骨髓纤维化主要采用辨证论治。对于气血两虚证,常以八珍汤加减,通过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药物,起到益气养血的功效,改善患者贫血、乏力等症状。气滞血瘀证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等药物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缓解因瘀血阻滞引起的脾肿大等症状。此外,中成药鳖甲煎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可辅助缩小脾脏。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调整用药。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气血恢复。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用红枣、桂圆等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穿刺等,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发热、出血等紧急情况,及时就医。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精神病有效果吗
中医治疗精神病有一定效果,中医依癫狂、郁证等理论,通过辨证用药、针灸等,对部分精神病可缓解症状;但对严重精神病,单纯中医通常难达理想效果,常需中西医结合。中医将精神病归属于癫狂、郁证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情志失调、气血不足、痰火扰心、肝郁气滞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治疗方面,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痰火扰心型的精神病患者,常采用清热化痰、镇心安神的药物,如黄连、黄芩、胆南星、石菖蒲等,以清除体内痰火,平定心神;对于肝郁气滞型患者,则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使用柴胡、郁金、香附等药物,调节情志,舒畅气机。同时,中医还会运用针灸疗法,选取百会、印堂、神门、内关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达到宁心安神、醒脑开窍的作用。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等,单纯依靠中医治疗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严重的精神病通常需要综合运用西医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方法,以快速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中医在这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对于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建议首先要到专业的精神科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如果病情适合,可以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选择中医治疗时,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中医师,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不要自行使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或秘方。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