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吃大闸蟹竟致肌肉溶解?大闸蟹“横起来”千万别惹!

吴锡信 肾内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你爱大闸蟹吗?有些人秋季吃不够大闸蟹,冬季继续开吃!因为冬季仍然是吃大闸蟹的好时节。然而,广州的王女士却因为吃了5只大闸蟹差点丢了性命,幕后元凶竟是横纹肌溶解症!对于横纹肌溶解症,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因吃小龙虾患上横纹肌溶解症的报道常见诸报端,但吃大闸蟹惹上横纹肌溶解症在广州尚数首例,到底怎么回事?39健康网特采访了救治王女士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吴锡信主任。

https://pimg.39.net/PictureLib/A/CT1500016770/CT1500016777/2012-07-23/201207231659482415.jpg

  专家简介:吴锡信,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先后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与血液净化中心工作20余年。擅长各型肾脏病的临床诊治,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造诣较深。擅长肾穿术、腹透置管术等肾科手术。

  5只大闸蟹+20分钟动感单车

  竟让肌酸激酶飙升正常值180倍

  在11月10日晚,家住广州番禺37岁的王女士收到朋友送来的5只大闸蟹,其中1只大闸蟹是死的。她觉得那只死蟹挺大个的,舍不得扔掉,就把5只大闸蟹全部煮熟吃了,“当时就觉得有点难受,但也没多想就睡觉了”。

  第二天,好久没有锻炼的王女士去健身房踩动感单车。踩了将近20分钟,王女士觉得浑身都不听使唤,昏昏沉沉,全身都很乏力。没想到驾车回家走到半路,王女士就觉得整个人都头晕、胸闷“心慌慌的”,随后就意识不清了。她儿子紧急拨打了120送往番禺当地医院进行了急诊救治,补液后症状缓解,但当地医院也没有查出病因,因为她的血常规、肝肾功能都很正常。

  王女士在家休养4天后仍觉得大腿酸痛难受,遂跑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经过门诊检查后发现,王女士的肌酸激酶飙到38000U/L,是正常值的近180倍,尿潜血3+,转氨酶也达到了近500U/L。此时,王女士出现了横纹肌溶解症状,并伴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经过治疗,目前王女士大腿肌肉疼痛的症状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吃大闸蟹真能惹来横纹肌溶解症?

  特别少!常见原因有三个

  吃大闸蟹竟惹来了横纹肌溶解症,莫非小龙虾、大闸蟹等海鲜食物均会引发横纹肌溶解症?但在既往的媒体报道中,曾为小龙虾洗白,认为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的是“洗虾粉”,不是小龙虾。那么,让王女士肌肉溶解的真正元凶到底是什么呢?

大闸蟹,横纹肌溶解症,小龙虾,吃大闸蟹竟致肌肉溶解?大闸蟹“横起来”千万别惹!

  吴锡信主任告诉我们,引发横纹肌溶解症常见有三大原因:原因一,很久不运动者突然大强度运动,易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常发生于肌肉受外力撞击压迫后;原因二,个体存在差异,遗传基因不同,有些人服用某些药物或食物,也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症;原因三,食入不洁食物导致中毒感染等引发横纹肌溶解症,比如死螃蟹、用了洗虾粉的小龙虾等。

  目前还发现一些并不少见的其他容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症的情形,如高压电电击、全身性痉挛、酗酒或服用过量安眠药导致长期维持某一睡姿而造成局部肌肉压迫等。

  那么,吃大闸蟹或小龙虾等海鲜本身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吗?如果食物本身是干净无污染,烹饪方法是正确的?吴锡信回答道:“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跟食用小龙虾以及其他海鲜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因为吃小龙虾或者其他海鲜而患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患者,我们也每年都会收到几例,所以还是要当心小龙虾。吃大闸蟹患有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我只见到这一例。”

  吴锡信提醒大众,吃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品时,最好要完全煮透,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是发现有变质的水产品建议不要食用,比如已经死掉的大闸蟹。

  无故全身酸痛、乏力、尿色改变

  警惕横纹肌溶解症来袭

  王女士吃了5只大闸蟹后患上横纹肌溶解症,全身肌肉酸痛、昏迷不醒,还导致严重的肝、心、肾损害,差点丢了性命。横纹肌溶解症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身体不适呢?

  吴锡信解释,这主要是因为肌肉细胞发生破裂和自溶,导致细胞里的东西“泄露”,如肌红蛋白。肌红蛋白趁机进入血液,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经过血液循环,引起肾脏肾小管堵塞,造成急性肾功能损伤,甚至其他脏器的损伤,引起全身性的多脏器功能损伤,“一般起病都非常迅速,像王女士这样隔了几天才出现的状况确实少见,可能这也是导致她脏器功能损害严重的一个原因。”

  横纹肌溶解症来势汹汹,早期识别、及时就医最为关键。吴锡信提醒大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主要就是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如果在吃小龙虾或者特别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后,感觉持续性的全身酸痛、乏力、尿液颜色改变,应立即就医,否则可能会有死亡的危险。(通讯员:薛冰妮 高龙 邓奕茂 朱璐诗)

2016-11-23 14:18:31浏览28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荨麻疹消退留下褐色印子怎么回事,怎么办
荨麻疹消退后留下褐色印通常是由于治疗时不注意护肤、饮食不当、治疗不及时等因素造成的,可以对症进行治疗。 1、治疗时不注意护肤 荨麻疹发生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如果在这个时候经常用手抓挠,皮肤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最后留下褐色的色素沉着。荨麻疹痊愈后用果酸换肤进行治疗,部分患者效果不错。也可以用激光去除,激光中的能量可以分解沉淀的色素,使其不会沉积在人体的真皮中。 2、饮食不当 在荨麻疹发病期间,如果经常吃一些酱油或生姜,可能会导致皮肤黑色素沉着,留下褐色印迹。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或者喝一些柠檬水,可以有效帮助淡化色素,保持皮肤湿润,增强皮肤的修复能力。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壬二酸乳膏、维A酸乳膏等治疗。 3、治疗不及时 荨麻疹早期症状相对较轻,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控制症状。如果治疗不合理,可能会扩大皮疹范围,从而扩大皮肤损伤程度,容易留下褐色的色素沉着。可以考虑在色素沉着部位涂抹芦荟胶或者维生素E,这些药物对淡化疤痕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也可以遵医嘱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淡化褐色印。 荨麻疹严重累及血管、发生荨麻疹性血管炎、疾病复发等情况也会造成该情况。荨麻疹出现后要加强个人生活护理,注意皮肤保护,注意饮食问题,多吃有利于皮肤修复的食物。如果忽视了荨麻疹的治疗,会加重症状,使皮肤难以恢复健康,建议及时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荨麻疹老是反复怎么办
荨麻疹老是反复可能是由于没有脱离过敏原、治疗不彻底、慢性荨麻疹导致,建议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原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1、没有脱离过敏原荨麻疹的发生与过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过敏原,比如食物、药物、植物等,则会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风团样变化、瘙痒等症状。如果经常接触过敏原,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2、治疗不彻底荨麻疹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样变化,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如果患者在治疗时并没有严格遵医嘱用药,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患者在治疗时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症状得到缓解时应及时停药,避免长期用药。3、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关,如果急性荨麻疹治疗不彻底,就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同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增强自身体质,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患者还可遵医嘱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荨麻疹的症状
荨麻疹的症状主要包括风团出现、剧烈瘙痒以及胃肠道反应等。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1、风团出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关。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E抗体与过敏原结合,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皮肤血管,使其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风团。风团呈红色或肤色,边界清晰,周围常有红晕,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易反复发作。2、剧烈瘙痒:荨麻疹的过敏免疫反应会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除了会引起血管扩张和渗出外,还会刺激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导致神经冲动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剧烈瘙痒感。这种瘙痒往往较为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3、胃肠道反应:当组胺等介质作用于胃肠道黏膜血管时,会引起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平滑肌痉挛,从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荨麻疹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建议出现荨麻疹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日常注意观察并记录可能的过敏原,如食物、药物、接触物等,尽量避免再次接触。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