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指导专家:
你可能听过心脏起搏器,但还有一种起搏器,你却未必了解,它就是——脑起搏器。既然都是起搏器,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心脏的和脑部的到底有啥不一样呢?
就此,好奇的小编咨询了北京医院知名专家、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杨玉明教授。杨主任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两种起搏器的区别,还讲述了脑起搏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帕金森之间的那些事儿。
两种“起搏器”的区别
尽管都叫起搏器,但是两者着实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心脏起搏器主要治疗窦性心律过缓,帮助患者在心律特别低的时候调整心律。脑起搏器,规范的名字又叫脑深部电极刺激器,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通过释放高频电刺激来治疗帕金森。除了帕金森病,它还可以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其次,心脏起搏器是在心律低到一定程度会自动起跳,一般是心律每分钟低于44次时起作用。而脑起搏器,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这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电极和一根延伸导线。脑起搏器是持续启动的,又被称为电子药物。
脑起搏器: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福音”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手抖和颤动是帕金森的典型症状,帕金森的“颤”有一个特点,它是静止性震颤,也就是说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运动时减轻或消失,而且通常左右不对称,一般通过典型症状就可明确诊断。更严重时,帕金森病患者甚至无法做表情。帕金森虽然不会直接危害生命,但没有生活质量也会间接危害患者生命。
帕金森病早期主要是内科药物治疗,例如美多巴、森福罗、珂丹这一类的药物,但是通常只有3~5年的“蜜月期”,随着病情的发展,药物效果就会越来越差,而且出现副作用。患者在用药5年后往往会出现开关或者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出现手、脚、头、颈等部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
此时可以考虑脑起搏器治疗,目前脑起搏手术效果非常明确,它能够明显改善中晚期帕金森病症状。现在国际比较公认的是安装起搏器之后,药物可以减量到原来的50%,药量逐步减小,患者基本能够生活自理。
脑起搏器:安装“说明书”
最早的脑部起搏器手术雏形是做毁损术,但是它有极大的副作用,术后会出现异动症。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与立体定向毁损术相比,它具有微创、可逆、可调控、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
目前国内的市场主要有两种脑部起搏器,一种是进口的美敦力起搏器;一种是国产的,清华大学研制的起搏器,有体外可充电和不充电两类,体外可充电的寿命是10年以上,不充电的寿命是5年以上。
然而并非人人都适合安装脑起搏器,例如80岁以上患者进行脑起搏器手术可能就有风险,因为年纪大了伴随的疾病比较多,例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就不适合做手术,手术后,也可能发生脑血管病变、颅部出血、伤口感染等。
此外,考虑做脑起搏器手术,还需要满足这几点:一是必须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而非帕金森综合征;二是病程达到5年以上,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三是长期服用药物,开始效果良好,到后来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
脑起搏器有没有副作用?
在开机一个月以内,容易出现副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刺激的耐受程度不一样。所以,手术之后,1~3个月内要定期复查,调整起搏器的相关参数,找到最佳平衡点。
不管怎样,早期预防还是最为重要。然而人衰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手抖和脚颤,是一个老化的过程,想要完全预防是不大现实的。但是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例如练太极、走路,经常和亲戚朋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