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这样治疗便秘 一开始就错了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便秘”的孩子。家长们各有各的招:有说要给孩子多喝水;有的说要少吃肉多吃菜;有的说要多吃水果;有的看了医生,吃上了乳果糖和益生菌,但大便吃上药就好,一旦不吃很快就又干结难解了。的确,排便问题成了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

  前面“便秘”两字打了引号,就是说一部分声称的孩子便秘,其实不算真正的便秘,也不需要特殊干预。最常见的是六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宝宝,他们的大便性状跟妈妈的饮食有关,千变万化无法捉摸:有七八天一次的,有一天七八次的,有绿的,有黄的,带泡的,带少量粘液的,这些都有可能是正常的大便。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大便“发绿”比“发黄”要糟糕,其实不是。

  羊大夫经常见到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周左右一次大便。只要大便是软的、容易排出的,孩子肚子不胀,食欲睡眠好,没有频繁呕吐,最重要一点,体重正常增长,就没有问题,不必干预,这种情况也不算便秘。

  便秘的临床诊断有一个“罗马III”标准。对家长而言,只要孩子反复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就可以称之为便秘了,这样有利于早期干预。排便间隔时间对于诊断便秘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治疗便秘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多喝水能软化大便

  喝下去的水两个小时内在胃和十二指肠就基本上吸收完了,没有机会进入大肠和直肠,如果孩子没有入量不足或脱水,多喝水基本是没有效果的。

  误区二:大便干需要尽量少吃肉

  正常体重儿童的饮食结构讲究均衡,因害怕便秘长期限制吃肉(动物蛋白),会造成孩子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根本就是舍本逐末,方向就是错的。

  误区三:蔬菜水果吃得越多越好

  很多家长问,羊大夫我为了增加纤维素每天给孩子吃各种绿叶菜加水果,基本上一大半都是这些东西了,怎么大便还是干啊。蔬菜水果要吃,但要有选择地吃;吃太多人体无法消化过多的膳食纤维,同样会造成大便干结。如果一大半都是蔬菜了,那不是娃儿的食物了,是牛的,牛的肠道长度是体长的20倍,还要不断反刍处理这些“草料”,更何况人呢?: )

  误区四:益生菌和乳果糖要长期吃不能停

  解决便秘的根本是合理均衡的膳食,药物只是临时解决大便干硬造成的排便困难,不建议长期使用药物。益生菌和乳果糖不会形成依赖,但如果膳食没有调整好,一停药自然便秘又开始了。

  如何正确治疗便秘

  短期缓解排便困难

  因为大便干结出现排便困难、肛裂、便血、直肠黏膜脱垂等情况,可以短期使用开塞露或盐水灌肠、口服乳果糖加益生菌,直到大便软化容易排出为止。

  长期调整饮食结构

  1、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是解决便秘的根本。对于还没有添加辅食的母乳喂养或混合宝宝,妈妈的膳食是否均衡,直接影响到宝宝大便的性状。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尝试选择不同的品牌或含益生菌的配方,或许能有些改善。

  所谓均衡膳食,是指每一顿(记住,不是说每一天)的食物里面,碳水化合物(如米粉、粥、面条、米饭、馒头,土豆泥等)的比例约占40-60%,蛋白质类(包括肉、蛋、鱼虾等)约占20-30左右%,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约占20-40%。 (这是指正常体重孩子的膳食结构,特殊膳食例如需要控制体重者应遵从不同的比例)。食物的成分很复杂,例如猪肉即便是瘦肉,不完全是蛋白质,还有脂肪;黄豆含蛋白质,也含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成份,不同食物的组合它们的成份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单说一天要吃多少脂肪,家长们是无法去计算食物量的,所以上面这个比例家长们比较好操作。记住,不要轻易大幅度减少蛋白质的比例,也不要轻易大幅度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

  2、合理选择食物

  食物的种类和性质千差万别,虽然对单独增加高纤维素饮食是否肯定缓解便秘仍有争议,但生活中观察到不同食物对大便性状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胃肠道表现主要为腹泻、大便可以有粘液和血,偶尔也会表现为长期便秘。高度怀疑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需要回避。

  碳水化合物

  大米和精制面粉的确纤维素含量不高,但一般也并不明显加重便秘。可以尝试糙米和其他粗粮。很多家长认为红薯、山药、土豆对排便好,实际上恰恰相反,这些“块茎”类食物,以淀粉为主,排气或许会增多,但大便容易发干。类似的还有板栗、老玉米等。但“嫩玉米”是不错的。

  蛋白质肉类

  对不过敏的动物蛋白没有特殊的限制。植物蛋白丰富的某些特定食物如黄豆等也容易引起大便干燥,不要吃太多。据报道牛奶蛋白不耐受者引起便秘者较多,请让医生进行评价,必要时可以暂停或换特殊配方奶粉观察大便变化。

  蔬菜

  首选绿叶菜(生菜、菠菜、芥兰、莴苣、芹菜等)。其他如西红柿、冬瓜、带荚豆类(如豇豆、扁豆、青豆等、四季豆)都是不错的。请注意胡萝卜经蒸煮过后制成的泥对腹泻有一定减轻作用,通常不建议便秘的孩子服用。

  水果

  最常见的误区是认为香蕉等“润肠通便”,事实上恰恰相反。香蕉(尤其是未熟透的香蕉)会抑制肠蠕动,在便秘时尽量不吃。跟胡萝卜一样,苹果泥对腹泻有一定帮助,不建议便秘的孩子吃。火龙果、西梅、猕猴桃、无花果、熟桃、西梅、梨,草莓都是不错的食物,但对不同的孩子效果可能不一样,需要尝试。

  3、培养习惯

  一些便秘其实是因为没有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造成的。该拉的时候没拉,大便在大肠和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造成水分过度吸收而干燥。对于这类孩子,掌握他们的排便习惯,大孩子做好如厕训练,比调整饮食更为重要。

2016-03-28 18:33:45浏览9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樊小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白内障高血压能做手术吗
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患者通常能接受手术,但需先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血压稳定对于确保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降低术中及术后风险至关重要。高血压状态下,患者的血管壁长期承受较高压力,血管弹性会下降,变得脆弱。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手术操作刺激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极易引发眼部血管破裂出血。眼部一旦出血,不仅会干扰手术视野,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还可能对眼内组织造成损伤,影响术后视力恢复。此外,高血压患者本身心脑血管功能相对脆弱,术中血压的剧烈波动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术前有效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这些风险,为白内障手术创造安全条件。此外,白内障手术是一种较为精细的眼科手术,主要通过超声乳化等技术将混浊的晶状体击碎并吸出,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安静配合,尽量减少眼球活动。若患者血压未得到控制,在手术时因紧张、疼痛等因素,血压大幅上升,可能导致眼球内压力改变,影响手术器械操作,增加手术失败风险。而且,稳定的血压有利于术后伤口愈合。血压过高会使眼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容易引发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人工晶状体的稳定及眼部功能恢复。只有将血压控制平稳,才能更好地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计划进行白内障手术的高血压患者,术前应在医生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同时,术前需全面检查,包括血压监测、眼部检查、心脑血管评估等。术后需继续严格控制血压,并定期复查视力、眼压等指标。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多少度算高度近视
在医学领域,通常将近视度数大于等于600度(-6.00D)定义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不仅仅是视力数值上的变化,更是对眼睛健康有着诸多潜在威胁的一种屈光不正状态。了解高度近视的相关知识,对近视人群的日常护眼和预防并发症十分关键。眼睛的屈光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外界平行光线经其折射后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而近视的发生,是由于眼轴变长、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等原因,致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物模糊。当近视度数逐渐加深至600度及以上时,眼轴往往过度增长,眼球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如眼球前后径拉长,这不仅会加重近视的程度,还会引发一系列与高度近视相关的眼部病理变化。随着度数的加深,眼轴持续增长,眼球壁变薄,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会被牵拉变薄,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视网膜脱离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高度近视还会增加患青光眼、黄斑病变的风险,青光眼会损害视神经,引起不可逆的视力丧失;黄斑病变则会影响中心视力,导致视物变形、阅读困难等问题。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负担。高度近视患者首先要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以矫正视力,提高生活质量。也可考虑佩戴角膜塑形镜,尤其对于青少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进展。年满18岁且近视度数稳定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选择近视手术,如全飞秒激光手术,但手术并非适合所有人,需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高度近视如何改善视力
高度近视可通过调整用眼习惯、按摩、佩戴框架眼镜、佩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手术等方法来改善视力,建议根据自身近视情况及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恢复方法。1、调整用眼习惯:建议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正确的用眼习惯可使睫状肌得到放松,缓解视疲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接受自然光线的刺激,能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的增长,从而控制近视的发展。2、按摩:可按摩眼部周围穴位,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眼睛疲劳。通常建议按揉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等穴位。按摩时,需洗净双手,找准穴位,力度适中。每天定时坚持做,能有效缓解高度近视带来的眼部疲劳等眼部问题。3、佩戴框架眼镜: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其主要利用不同度数的镜片来调整光线的折射角度,可补偿眼睛屈光力的不足,从而矫正高度近视。4、佩戴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隐形眼镜,一般在晚上佩戴。主要通过对角膜的物理塑形,改变角膜表面的形态,从而暂时降低近视度数,白天无需戴镜也能有较好的视力。5、近视手术:包括激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晶体植入术等。激光手术是通过切削角膜组织,改变角膜的曲率半径,从而矫正高度近视。眼内屈光晶体植入术则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适合高度近视或角膜较薄不适合激光手术的患者。在改善视力的过程中,建议患者要注意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了解近视的发展情况。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眼睛。佩戴角膜塑形镜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清洁和佩戴,避免引起角膜损伤和感染。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会遗传给孩子吗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通常会遗传给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若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因素主要与基因有关。目前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高度近视相关,如MYP1、MYP2等基因。这些基因参与眼球发育、眼轴长度调节以及眼部结构的形成。当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时,其携带的这些致病基因更有可能同时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从遗传层面就具备了患高度近视的易感性。而且,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的发病中所占比重较大,相比普通近视,高度近视受遗传影响更为显著。高度近视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孩子需要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致病基因才会发病。若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且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孩子几乎肯定会遗传到高度近视相关基因。而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只要父母一方携带显性致病基因,孩子就有50%的概率遗传到高度近视。X-连锁隐性遗传则主要影响男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母亲是携带者,儿子有50%的几率患病。这些复杂的遗传模式,使得父母高度近视时,孩子遗传到高度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对于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的家庭,孩子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眼部检查,建立视力档案,定期监测视力变化。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等,为眼睛发育提供充足营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