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这样治疗便秘 一开始就错了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便秘”的孩子。家长们各有各的招:有说要给孩子多喝水;有的说要少吃肉多吃菜;有的说要多吃水果;有的看了医生,吃上了乳果糖和益生菌,但大便吃上药就好,一旦不吃很快就又干结难解了。的确,排便问题成了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

  前面“便秘”两字打了引号,就是说一部分声称的孩子便秘,其实不算真正的便秘,也不需要特殊干预。最常见的是六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宝宝,他们的大便性状跟妈妈的饮食有关,千变万化无法捉摸:有七八天一次的,有一天七八次的,有绿的,有黄的,带泡的,带少量粘液的,这些都有可能是正常的大便。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大便“发绿”比“发黄”要糟糕,其实不是。

  羊大夫经常见到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周左右一次大便。只要大便是软的、容易排出的,孩子肚子不胀,食欲睡眠好,没有频繁呕吐,最重要一点,体重正常增长,就没有问题,不必干预,这种情况也不算便秘。

  便秘的临床诊断有一个“罗马III”标准。对家长而言,只要孩子反复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就可以称之为便秘了,这样有利于早期干预。排便间隔时间对于诊断便秘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治疗便秘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多喝水能软化大便

  喝下去的水两个小时内在胃和十二指肠就基本上吸收完了,没有机会进入大肠和直肠,如果孩子没有入量不足或脱水,多喝水基本是没有效果的。

  误区二:大便干需要尽量少吃肉

  正常体重儿童的饮食结构讲究均衡,因害怕便秘长期限制吃肉(动物蛋白),会造成孩子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根本就是舍本逐末,方向就是错的。

  误区三:蔬菜水果吃得越多越好

  很多家长问,羊大夫我为了增加纤维素每天给孩子吃各种绿叶菜加水果,基本上一大半都是这些东西了,怎么大便还是干啊。蔬菜水果要吃,但要有选择地吃;吃太多人体无法消化过多的膳食纤维,同样会造成大便干结。如果一大半都是蔬菜了,那不是娃儿的食物了,是牛的,牛的肠道长度是体长的20倍,还要不断反刍处理这些“草料”,更何况人呢?: )

  误区四:益生菌和乳果糖要长期吃不能停

  解决便秘的根本是合理均衡的膳食,药物只是临时解决大便干硬造成的排便困难,不建议长期使用药物。益生菌和乳果糖不会形成依赖,但如果膳食没有调整好,一停药自然便秘又开始了。

  如何正确治疗便秘

  短期缓解排便困难

  因为大便干结出现排便困难、肛裂、便血、直肠黏膜脱垂等情况,可以短期使用开塞露或盐水灌肠、口服乳果糖加益生菌,直到大便软化容易排出为止。

  长期调整饮食结构

  1、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是解决便秘的根本。对于还没有添加辅食的母乳喂养或混合宝宝,妈妈的膳食是否均衡,直接影响到宝宝大便的性状。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尝试选择不同的品牌或含益生菌的配方,或许能有些改善。

  所谓均衡膳食,是指每一顿(记住,不是说每一天)的食物里面,碳水化合物(如米粉、粥、面条、米饭、馒头,土豆泥等)的比例约占40-60%,蛋白质类(包括肉、蛋、鱼虾等)约占20-30左右%,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约占20-40%。 (这是指正常体重孩子的膳食结构,特殊膳食例如需要控制体重者应遵从不同的比例)。食物的成分很复杂,例如猪肉即便是瘦肉,不完全是蛋白质,还有脂肪;黄豆含蛋白质,也含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成份,不同食物的组合它们的成份也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单说一天要吃多少脂肪,家长们是无法去计算食物量的,所以上面这个比例家长们比较好操作。记住,不要轻易大幅度减少蛋白质的比例,也不要轻易大幅度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

  2、合理选择食物

  食物的种类和性质千差万别,虽然对单独增加高纤维素饮食是否肯定缓解便秘仍有争议,但生活中观察到不同食物对大便性状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胃肠道表现主要为腹泻、大便可以有粘液和血,偶尔也会表现为长期便秘。高度怀疑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需要回避。

  碳水化合物

  大米和精制面粉的确纤维素含量不高,但一般也并不明显加重便秘。可以尝试糙米和其他粗粮。很多家长认为红薯、山药、土豆对排便好,实际上恰恰相反,这些“块茎”类食物,以淀粉为主,排气或许会增多,但大便容易发干。类似的还有板栗、老玉米等。但“嫩玉米”是不错的。

  蛋白质肉类

  对不过敏的动物蛋白没有特殊的限制。植物蛋白丰富的某些特定食物如黄豆等也容易引起大便干燥,不要吃太多。据报道牛奶蛋白不耐受者引起便秘者较多,请让医生进行评价,必要时可以暂停或换特殊配方奶粉观察大便变化。

  蔬菜

  首选绿叶菜(生菜、菠菜、芥兰、莴苣、芹菜等)。其他如西红柿、冬瓜、带荚豆类(如豇豆、扁豆、青豆等、四季豆)都是不错的。请注意胡萝卜经蒸煮过后制成的泥对腹泻有一定减轻作用,通常不建议便秘的孩子服用。

  水果

  最常见的误区是认为香蕉等“润肠通便”,事实上恰恰相反。香蕉(尤其是未熟透的香蕉)会抑制肠蠕动,在便秘时尽量不吃。跟胡萝卜一样,苹果泥对腹泻有一定帮助,不建议便秘的孩子吃。火龙果、西梅、猕猴桃、无花果、熟桃、西梅、梨,草莓都是不错的食物,但对不同的孩子效果可能不一样,需要尝试。

  3、培养习惯

  一些便秘其实是因为没有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造成的。该拉的时候没拉,大便在大肠和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造成水分过度吸收而干燥。对于这类孩子,掌握他们的排便习惯,大孩子做好如厕训练,比调整饮食更为重要。

2016-03-28 18:33:45浏览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嘉宝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肠道息肉怎么办
肠道息肉怎么处理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可能与饮食不良、便秘、遗传因素等有关。 1、饮食不良 如果长时间饮酒、吃油腻的食物、海鲜,会导致肠道黏膜发生腹泻,而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很有可能会形成肠息肉。若肠息肉较小,在平时的生活中,患者应纠正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戒除烟酒,避免高脂肪以及红肉的过多摄入。若患者的息肉体积比较大,可根据医嘱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2、便秘 便秘是一种症状,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如果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当、精神压力比较大等会引起便秘。便秘时,粪便里的残渣、毒素就在肠道里边停留的时间长,对肠上皮黏膜有刺激,引起肠息肉。便秘的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来减少便秘情况的发生,可多食用一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类,尽量不要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便秘情况。便秘严重者也可使用容积性泻药,如硫酸镁。 3、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疾病,很多肠息肉患者都有家族遗传史,如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恶变率低的特点。对于有症状的肠息肉或可疑病变的结肠息肉,可进行剖腹手术、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等进行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也会导致肠息肉,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胃肠外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许鹤洋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肠道息肉和内痔的区别
肠道息肉和内痔的区别主要包括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注意事项不同、预后不同等,需要及时就医治疗。1、发病原因不同肠道息肉是一种从肠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可能与长期饮酒、长期吸烟、长期便秘等原因有关。内痔是一种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上的病变,可能与长期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久坐等原因有关。2、症状不同肠道息肉可能会出现大便性状改变、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等症状。内痔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痔核脱出、肛门瘙痒、疼痛等症状。3、治疗方式不同如果肠道息肉体积较小,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治疗。如果内痔体积较大,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痔切除术治疗。4、注意事项不同肠道息肉切除后患者要注意休息,不要剧烈运动,以免撕裂伤口,影响愈合。要注意饮食健康,可以吃小米粥、山药粥、苹果、葡萄等富有营养的食物,提高身体免疫力。5、预后不同肠道息肉切除后一般可以治愈,预后较好。内痔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贫血、血栓、肛裂、肠梗阻等并发症,影响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长时间排便。要注意饮食健康,不要吃辣椒、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出现便血、肛门疼痛等症状,可以到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许鹤洋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肠道息肉切除挂什么科
一般肠道息肉切除可以挂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肛肠科、急诊科、肿瘤科等科室。 1、消化内科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发生隆起性的病变,可能与长期吸烟酗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选择的是正规医院,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以在消化内科进行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 2、胃肠外科 当患者的肠道部位受到慢性胃炎刺激,并且在之后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就有可能会引起肠道出现息肉。所以这属于胃肠方面的疾病,患者可以去医院胃肠外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3、肛肠科 肠道息肉切除一般是在肠镜下操作,所以患者也可以去到肛肠科进行检查治疗,医生可以在肠镜下使用活检钳直接钳除。手术后也需要密切关注腹部疼痛情况及大便出血情况,如有不适及时治疗。 4、急诊科 如果存在肠道息肉的患者,出现了身体发高热、腹部剧烈疼痛、皮肤发白的情况。此时给身体带来的损伤是比较严重的,可以立即去正规医院急诊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的效果。 5、肿瘤科 如果患者是家族遗传导致的结肠腺瘤性息肉或者是直肠、结肠癌变,可以选择到肿瘤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的方式进行治疗,有利于缓解病情。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也可以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科室。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