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失眠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失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①入睡困难:正常人能够在30分钟内入睡,但失眠的患者经常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甚至数小时才能够进入睡眠。

  ②睡眠维持困难:失眠的患者在夜间会经常醒来,轻微的声音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导致睡眠的中断。如果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患者将会非常痛苦。

  ③早醒:早醒是指患者比预定时间提前1个多小时醒来。

  失眠会给身体造成哪些损害?

  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造成记忆力和注意力的损伤,并且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由于人在熟睡时,生长素的分泌达到高峰,所以睡眠不足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育;睡眠不足还可以加速人体衰老的进程;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并引发心脑血管病

  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睡眠环境不良可以导致失眠,如环境噪杂;有些食物如茶,咖啡可以引起失眠;其次,有很多种疾病可以导致失眠。例如,哮喘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不安腿综合症等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等心身疾病。除此之外,过大的精神压力也可以导致失眠。需要说明的是,对失眠的恐惧情绪也往往会引发失眠,是失眠的恶性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要做到以下几点:固定的作息时间;定时运动;上床后不想复杂的问题;不要再太饱或者太饿的状态下上床;减少茶叶,咖啡等兴奋剂的摄入;良好的卧具;追求睡眠质量,而不是数量;建立“睡眠仪式”。

  有哪些运动适合失眠患者?

  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失眠。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节奏比较缓慢,可以放松身心,促进睡眠,是失眠患者的首选。除此之外,其他如散步,跳舞等也对睡眠有帮助。需要说明的是,运动应该避开睡前时间,因为睡前的运动容易导致患者兴奋,反而引起失眠。

  情绪与失眠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患者的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或者很焦虑,易怒,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失眠,可能是入睡困难,多梦,也可能是早醒,这些都是由于不良情绪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减少所导致的。有些神经递质同时负责情绪和睡眠,所以情绪不良的患者出现失眠就是必然的。

  安眠药能常吃吗?

  绝大多数安眠药都有副作用。特别是长期使用,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所需药物的剂量会越来越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药物成瘾。因此不能盲目使用安眠药。但是短期使用,可以缓解严重失眠的困扰,有利于恢复正常睡眠。至于如何选择适当的安眠药,何时停服,停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对策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快速入睡的方法有哪些?

  ①睡觉前洗个热水澡,因为热水澡可以使人放松,产生困倦的感觉,有助于入睡。

  ②睡前应该把白天的事情放下,留待明天再想。可以听舒缓轻松的音乐,冥想,会给你带来舒适美好的感觉。

  ③睡前喝一杯温热的牛奶,牛奶中的钙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帮助缩短入睡时间。

  ④睡前不要过度用脑,否则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入睡。

  ⑤放松训练,可以使肌肉放松,大脑平静,有助于睡眠。

  穴位按摩有助于睡眠?

  对一些穴位进行按摩,可以缓解失眠。例如,神门穴。

  心身医学科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

  心身医学科采用形神合一,心身并治的方法治疗失眠。具体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拔罐,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西药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北京中医医院医师

2016-03-18 11:49:43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卵巢宫外孕的症状有哪些
卵巢宫外孕患者通常有腹痛、停经、阴道出血、腹部包块等症状,建议育龄女性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1、腹痛:这是卵巢宫外孕最主要的症状,多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当发生流产或破裂时,会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胚胎在卵巢内生长,可能导致卵巢膨胀,包膜紧张,当包膜破裂时,血液刺激腹膜,可能引起疼痛。2、停经:多数患者有6-8周的停经史,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停经史,将不规则的阴道出血误认为是月经。停经是由于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抑制了卵巢的排卵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3、阴道出血:宫外孕可能使妊娠囊无法获得足够血液供应,导致胚胎组织发育不良或死亡,胚胎死亡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发生剥离,可能引起出血。常表现为不规则的点滴状出血,颜色暗红或深褐,量少,一般不超过月经量。4、腹部包块:当卵巢宫外孕未发生破裂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包块质地较软,边界不清,有压痛。随着病情发展,包块可能逐渐增大。卵巢宫外孕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包块破裂。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另外,治疗后要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血β-HCG水平和超声检查,了解恢复情况。如有腹痛加剧、阴道出血增多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宫外孕最明显的征兆多久会出现
宫外孕最明显的征兆通常会在怀孕后的5至8周左右出现,但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受精卵着床位置、患者自身的敏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一般情况来看,宫外孕的征兆显现时间大多集中在怀孕后的5至8周。在这一阶段,随着胚胎在异常位置的发育,其体积逐渐增大,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刺激也随之增强,从而导致一系列明显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腹痛、阴道流血、停经以及可能伴随的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腹痛通常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若胚胎着床于输卵管且继续生长,可能导致输卵管破裂,此时腹痛会突然加剧。阴道流血则主要是由于胚胎死亡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剥脱所致,流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呈点滴状,色暗红或深褐色。然而,宫外孕征兆的具体时间并非固定不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受精卵着床位置是影响征兆显现时间的关键因素。若受精卵着床于输卵管峡部等血管较为丰富的部位,由于血供充足,胚胎发育可能更为迅速,征兆出现的时间也可能相应提前。反之,若着床于输卵管壶腹部等血管相对较少的部位,胚胎发育速度较慢,征兆出现的时间则可能推迟。其次,患者自身的敏感度也会影响征兆的显现时间。部分患者对疼痛等刺激较为敏感,可能在胚胎刚开始发育时就能感受到明显的症状。而部分患者则可能对疼痛等刺激相对不敏感,直到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明显的症状。对于疑似宫外孕的患者,应尽早就医进行血HCG测定、B超检查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宫外孕,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洁性生活,积极预防和治疗生殖道感染,以减少宫外孕的发生风险。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宫外孕早期有什么症状、反应
宫外孕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腹痛、阴道出血、停经、恶心呕吐等方面。了解这些症状,对于及时发现宫外孕、保障女性健康十分关键。1、腹痛:腹痛是宫外孕早期较为常见且突出的症状。多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这是因为受精卵在输卵管等部位逐渐生长,使输卵管膨胀、牵拉周围组织导致。随着病情发展,若发生输卵管妊娠破裂,会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疼痛还可能蔓延至全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2、阴道出血:宫外孕患者常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现象。出血量一般较少,呈点滴状,颜色暗红或深褐,少数人出血量可能较多,类似月经量。出血原因是胚胎死亡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发生剥离。这种阴道出血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月经不调,但通常月经周期和出血量与正常月经有差异。3、停经:多数宫外孕患者会有停经史,一般停经时间在6-8周。但也有部分患者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可能会忽视停经这一症状,或者将阴道出血误以为是月经,从而延误诊断。所以,有性生活的育龄女性,即便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也应考虑怀孕及宫外孕的可能。育龄期女性若有性生活且月经周期出现异常,同时伴有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宫外孕的可能。一旦怀疑,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血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超声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宫外孕做手术打孔需要全麻吗
宫外孕做手术打孔即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宫外孕腹腔镜手术一般需要全身麻醉,因为能让患者无意识,消除紧张疼痛,还可以使肌肉松弛,利于手术操作;但是对于病情轻、手术范围小且患者能耐受时,也可考虑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不过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等,而且要密切监测。通常情况下,宫外孕腹腔镜手术通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这是因为腹腔镜手术需要借助腹腔镜等精密器械在腹腔内进行精细操作,而全身麻醉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完全无意识状态,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疼痛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此外,全身麻醉还可以使患者的肌肉松弛,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然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患者病情较轻、手术范围较小且患者能够耐受局部麻醉时,可以考虑采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等方式进行手术。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且需要在严格掌握麻醉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前提下进行。此外,即使采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建议患者应充分了解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此外,在手术前,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麻醉方式和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以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