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血糖监控如何做?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伴随终身的,但可以控制的疾病。中医采用的是控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

  专家简介:胡东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先后师从首都国医名师林兰教授、薛伯寿教授及刘志明教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从事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相关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问:很多老年朋友通过各种途径会看到一些保健品之类号称“不用吃药治愈糖尿病”。首先我们还是来破除“迷信”,请您给广大患者说说科学的糖尿病诊疗观。

血糖监控如何做?

  答: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根据近期中华医学会调查结果显示现糖尿病患病9.7%,糖尿病前期患者达到11%左右,我国现有糖尿病人群近1亿人,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较多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即使有大量的糖尿病人群。他们对于疾病能否被治愈,如何干预,如何配合医生治疗,如何自我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

  目前,糖尿病诊断以血糖数值作为诊断标准。现实中很多患者的情况是,当血糖数值已经升高到能够诊断为糖尿病的时候,已经不能被治愈了。

  为什么这么说?人体器官功能其实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什么程度?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剧烈运动、竞技的时候,也只使用了器官功能的15%-20%,大量的功能处于轮换使用以及随着时间慢慢被耗损的状态中。胰岛功能也不例外,同样很强大。如果血糖已经升高到诊断标准的时候,他的胰岛功能剩余功能量已不足50%,甚至更少。

  由于诊断较晚,大量(50-70%)的功能在早期被不合理的使用、耗损,这类患者被称为2型糖尿病患者。而1型糖尿病是由于大量的感染因素或是免疫损伤,将大量的细胞损害掉,正常的细胞剩余较少,所以功能就不够使用。与慢性肾功能衰竭一样,糖尿病患者进入了慢性胰岛功能衰竭的阶段,是不可逆阶段。就目前诊断标准而言,一旦进入不可逆阶段,便成为不可治愈的疾病。

  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经过治疗可能出现看似被治愈的情况,比如,体形肥胖的患者,由于其体表面积大,需要大量激素,因此在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就已经不足以支撑。但通过饮食控制等方法后,患者体重达到正常标准,减轻了胰岛功能负担,血糖情况也就正常。

  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糖尿病被治愈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而只是通过措施干预,减少了胰岛功能需求量。这时,患者的胰岛功能损害已经到一定程度,只是勉强能够支撑患者减轻体重后的需求。看似治愈,实质上胰岛功能仍处于衰退状态,已进入慢性不可逆阶段。

  问:科学的糖尿病诊疗观是怎样的呢?

  答:患上糖尿病后,患者要对其有认识与了解,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充分的认识疾病。很多患者都是由于对疾病缺少认识,不清楚如何应对疾病,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治疗过程中走歪路,影响治疗结果。如果在患病后,能够及时的得到医生、家人的呵护与帮助,加之患者自身努力,会得到较好的愈后。根据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糖尿病患者长寿完全没有问题,并且生活质量也会很好。

  问:患者从健康到罹患糖尿病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请您给网友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在这个阶段,控制得好或控制不好的不同发展结果是什么?

  答:从理论上解释“糖尿病前期”,就是已经出现血糖异常,但暂时还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包括:1.若空腹血糖≥7mmol/L,若两次诊断结果一致,将其诊断为糖尿病;2.餐后血糖方面,患者需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口服75g无水葡萄糖,2小时以内≥11mmol/L,也将诊断为糖尿病。

  但目前存在这样二种情况:1.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的人群;2. OGTT检查结果在7.8-11.1之间的人群。这两类人群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只是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尿病前期。前面提到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11%左右,所指就是这部分人群。但实际上,真正的糖尿病前期应该还要往前推,应推到高胰岛素血症阶段。

  就目前糖尿病分型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不足5%,2型糖尿病患者占95%左右,剩余其他类型,如妊娠糖尿病等不足1%,所以目前我们更多面对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是胰岛细胞功能慢性衰退引起的、慢性的衰竭过程,比正常人衰竭速度快,但也属于慢性的过程,主要是因为胰岛功能使用不当所引起的。而1型糖尿病是因为感染因素或是免疫损伤一下子把正常细胞打伤了,就进入了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阶段。

  糖尿病对人的影响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主要在于血管和神经并发症,而神经并发症大部分也是由血管供血、营养障碍各方面损害所引起的。

  举个例子,如果把我们的血液比作水在血管里流动,再往水里撒糖,随着糖量越多,水的粘稠度越浓,它在血管里流动、运转的速度自然就会慢下来,同样,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出现的几率也随之增高。这样下去,血管的损伤,极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说越早对疾病进行干预对健康越有利。

  问:当出现什么症状,应当警惕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呢?如果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又应怎样避免患上糖尿病呢?

  答:如果血糖已经出现异常了,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时只能积极做好每年的体检,要引起注意的是,判断自己是否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需按时监测血糖情况。如果年龄段在40岁以上、肥胖人群有必要加做OGTT检查。一般正常监测结果6.1为上限,但如果空腹血糖高于5.6,就建议加做糖复合实验,这时很有可能血糖已处于不安全状态。

  另外,是否是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要注意关注血糖。除此之外,还有孕妇,孕妇如果生产出巨大儿(8斤以上),也算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还有很多相关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至于糖尿病预防的问题。如果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避免才能真正的避免糖尿病前期的发生或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因素。也就是说,尽量减少胰岛功能工作,使之能够匀速工作。

  胰岛功能作用在于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体内大部分激素都是升糖激素,只有胰岛素是降糖,它很“孤单”。只有通过有胰岛素参与的运动才能降低血糖,光运动但没有胰岛素参与,也不能降糖。所以,有关血糖升高的任何东西,都会加重使用胰岛素功能,比如吃得多。

  无论吃了什么,身体都需要去消化,并转化成糖、能量去利用,饮食给胰岛功能的负担是非常重的,所以,饮食上够日常生活的功能使用就够了,多一分都不要。合理饮食的人,他的胰岛功能是在“走路”,而吃得多、肥胖的人他的胰岛功能是在“飞奔”,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他的胰岛功能自然会快速衰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自身体力情况、劳动状态、各种需求,做到合理膳食,多一分都不要往身上背,没有必要。

  问:我们知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很重要,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多久测一次血糖更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答:糖尿病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中有一项就是血糖监测。血糖监测利于自我掌握病情,也是在诊疗过程中方便医生随时掌握病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医生都会建议患者能够自我掌握血糖监测技术,来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了解血糖监测结果,这样无论是对自己了解病情还是给予医生血糖结果都比较方便。

  监测频度应根据病情的稳定程度而定。如果血糖没有达到要求的控制目标时,频度可能较高,最好3-5天复诊1次,测量一天的血糖情况,测1个空腹和3个餐后2小时,至少提供4个血糖值。如果血糖情况已达到医生要求的目标阶段,生活较规律、平稳,经过多次监测波动不大,就可以将频度拉长到15天监测1天,甚至部分患者在就诊前检测一天,看就诊频度,一般要求一个月至少复诊一次。糖尿病患者需要管理。还可以做零星的监测,如某天尝试了新的食物或特殊运动后,想要评估它对血糖的影响,可随时加测。

63
2014-09-28 10:39:42浏览213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