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夏季湿热 9种人最易中暑

王海彤 呼吸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教授 王海彤

  一年中最难熬的伏天即将来到,高温加上高湿,一不留神人就会被酷暑击倒。今年的伏天长达40天,比以往长出10天,因此对中暑的预防切不可懈怠,中暑急救的知识更要牢记。

  9类人易中暑

  烈日炎炎或湿热夹击之下,以下9种人最易中暑,因此要严加防范。

  老年人。老人的皮肤汗腺逐渐萎缩,且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孕产妇。女性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又多,对散热很不利。

  心脏病患者。天气炎热会加重心脏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很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友的身体对温度的变化反应迟钝,尽管热量已经积聚在体内,但自觉症状出现得较晚,因此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会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机体还会释放使血管收缩的物质,不利于散热而致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营养素缺乏会使得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患者易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很容易中暑。

  正在服药的人:服用抗过敏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

  建筑工人、交巡警等在室外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

  要预防中暑,衣着最好选浅色的棉、麻、丝类,外出戴太阳镜、太阳帽,打遮阳伞。夏天要多补水,绿茶、绿豆汤、酸梅汤、淡盐水都是不错的解暑饮料。通风不畅易中暑,电扇能改善通风,但不要直吹人体。

  中暑急救6步走

  炎热的夏天,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大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状,就应考虑到中暑的可能,并积极实施急救。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室内、走廊、树阴里。

  2.让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空调(应避免直吹),以尽快散热。

  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如有条件,用温水擦拭全身。可在额头、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清凉油、风油精能清凉止痛、醒脑提神,外涂于穴位,可缓解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症状。注意孕妇和3岁以下幼儿禁用。

  4.配合按摩手法,可掐按人中(鼻下正中)、十宣(10个手指尖),按揉太阳穴、内关穴(手腕横纹正中向上2寸)、百会穴(头顶正中),搓擦足心的涌泉穴,具有清泄暑热、醒脑安神、镇静除烦的作用。每穴各操作1分钟左右,可使病人很快苏醒。

  5.清醒过来的病人,可服绿豆汤、淡盐水、糖盐水,或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药物解暑。上吐下泻、腹胀、食欲不振的中暑病人最宜选用藿香正气水(或软胶囊)。十滴水特别适用于伴有腹痛的患者。人丹清暑开窍、辟秽排浊,适用于中暑引起的恶心胸闷、头痛头昏。注意十滴水和人丹禁用于孕妇。

  6.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分为先兆、轻症和重症三阶段。以上方法对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效果较好。若症状持续不缓解,继而出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智丧失、四肢发凉或痉挛抽搐等,就是重症中暑了,若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时应让患者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向外求助。

2013-07-10 03:53:03浏览2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抑郁症和多动症的区别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注意事项不同、好发人群不同等,患者需要明确病因进行治疗。1、病因不同多动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可能是由于遗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引起的。而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可能是由于遗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心理社会因素等因素引起的。2、症状不同多动症患者会出现注意障碍、活动过度、情绪激动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神经发育异常等情况。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自责自罪的情况。3、治疗方式不同多动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遵医嘱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而抑郁症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等方式进行改善。4、注意事项不同多动症患者在平时要避免从事危险性的工作,避免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抑郁症患者在平时要避免喝酒、吸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例如苹果、西红柿等,平时可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有助于疾病的恢复。5、好发人群不同多动症多发于儿童,而抑郁症好发于成年人。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