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大会主席陈楠教授专访:赋能肾脏病学融合,跨越,发展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委会第二届年会将于2023年6月8至11日在上海召开,大会主席陈楠教授表示,共建、共融、共赢——交叉融合才有方向,共鸣、共通、共进——同心同行才有力量。作为展现新技术、交流新方法、结识新朋友的优秀平台,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委会第二届年会将通过此次多学科专家的多角度、综合全面的研讨与交流,提高我国在肾脏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与临床诊治水平,为健康肾脏、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大咖云集,携手并肩共谋学科大发展

本次大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红专教授,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肾脏科主任何慈江教授,贝勒大学医学中心肾脏病理诊断中心主任周新津教授等包括肾脏病学、内分泌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专家通过主旨演讲、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大家领域内最前沿资讯动态,助力学科发展。

多个论坛/专场齐发力,共同缔造高水准盛会

大会专门设立了法布雷病、CKD贫血管理、CKD高血压管理、原发性肾病、继发性肾病、CKD诊疗进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心肾、血液病相关肾损伤、急性肾损伤、遗传性肾脏病、肾脏病理、中西医结合、青年论坛、医学论文写作、病例讨论等多个论坛/专场,从不同角度发力,为大家打造一场高水准学术盛会。

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引领肾脏病学科发展

交叉融合是未来学科创新发展的捷径,本次会议与学科发展趋势同步,探索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引领中国肾病领域及其交叉学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向规范化、纵深化、系统化发展。

从整体出发,引领开启糖、心、肾同治新局面

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CKD与CVD常共存且进一步影响患者生存率。其中贫血是CVD高危因素,而贫血在CKD患者中尤为突出,良好的贫血管理可改善CKD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但是纠正CKD贫血的某些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加重CVD风险。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超越美国、日本及欧洲,是首个中国率先批准的国际原创新药,并且我国在国际上开创性、引领性用于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该药的上市对我国及全球肾性贫血患者治疗影响深远,标志着肾性贫血的治疗迈进第二次革命新时代,我国也将从肾性贫血治疗大国逐步迈入强国之列。不仅如此,HIF-PHI或将使其他疾病领域获益,如:缺血缺氧损伤,感染、伤口愈合、炎症,炎性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此外,HIF机制还有很大的临床潜能尚未挖掘,例如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等。

CKD合并心衰患者常用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等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同时可能会带来高血钾、肾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的风险。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能平衡肾血流,保护肾功能,作为CKD患者的优选,沙库巴曲缬沙坦打破了CKD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困境,其卓越的心肾保护作用是CKD合并心衰患者的新希望。

近年来,我国CKD病因谱发生了改变,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成为最常见的病因。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较多,并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未来,糖尿病肾病可能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

随着对CK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疾病机制的深入认识,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过度活化,会造成肾脏纤维化,引起肾功能恶化等。因此,阻断MR过度活化为治疗CKD合并T2D的新靶点。非奈利酮(Finerenone)是第三代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有更强烈的抗MR作用,可显著降低蛋白尿,有效抗肾脏纤维化、抗心脏纤维化,延缓肾功能衰减的进展,降低肾脏终点事件的发生,同时减少心血管的终点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合并确诊或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衰或CKD的T2DM患者,使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可以降低CKD进展和/或心血管事件风险,意味着SGLT2i将可跨越糖-心-肾三大领域!非奈利酮与SGLT2i联用,能更好地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总之,无论内分泌、肾脏、心血管都是一个整体,只有进行整体的综合治疗才能进一步提升诊治水平,也是这次会议期间分享给大家的重点。

法布雷病的最佳诊疗模式是多学科会诊(MDT)

作为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症,法布雷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心脏疾病,并且经常有肾脏受累,此外也会引起神经、皮肤、胃肠道、眼等多脏器受累,临床表现差异性大,疾病知晓率和诊断率普遍较低。因此,依托多学科团队,由各学科专家共同讨论,为病人提供最佳诊疗模式,实现法布雷病早诊早治势在必行,这也是现代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模式。

站在“整体”高度,才能拨云见日

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相关肾损伤(monoclonal gammopathy-associated renal lesions)为例,M蛋白的多样性使由其导致的肾脏损伤形式多样,重叠交叉,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疾病谱,可表现为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和血管病变,其中很多病损在几年前曾被认为是一些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因未阐明,在治疗上也多为一些经验性的探索。将这类疾病置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这个框架下去重新认识,让我们拨云见日,颠覆了很多以往对肾脏病的认知。

血液科与肾内科不分家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恶性浆细胞增生性疾病,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占第二位,其肾损伤发生率极高(可达70%),且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超过50%的患者就诊时存在肾功能不全或表现为终末期肾病。一旦确诊本病,需与肾内科共同治疗,其中在骨靶向药物治疗方面,地舒单抗是首个靶向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 的全人源化单克隆IgG2 抗体,可而减少骨吸收,促进骨重建,且肾毒性发生率低,可逆转肾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是由于淀粉样蛋白沉积在细胞外基质,造成沉积部位组织和器官损伤的一组疾病,可累及包括肾、心脏、肝、皮肤软组织、外周神经、肺、腺体等多种器官及组织,其中系统性轻链型(AL型)淀粉样变性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受累,病情重,进展快,治疗困难,病死率高。目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干扰前体蛋白产生,从而阻止淀粉样纤维丝的形成和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和沉积,早期在血液科综合治疗,对于以肾病综合征为主的肾受累患者,则需要MDT模式下肾内科支持治疗。

总之,肾脏病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版块还有很多,会议期间将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只有拥抱整体观,抱着交叉融合的学术之心,才能走出局限性,更上一层楼。

创新与引领是学科进步的源动力

近年来肾脏病学领域新的诊疗理念、技术、药物等取得了飞速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之势,本次会议将与时俱进,对标国际,为大家呈现国内外领域内以及相关领域最新进展与成果,限于篇幅,这里重点介绍法布雷病和腹膜透析方面进展,更多精彩内容会中见。

生物制剂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以累及关节、心脏、肝脏等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其中狼疮性肾炎(LN)是SLE常见的严重临床表现,然而标准治疗12个月后反应率仅为15%~40%,仍有约30%的LN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目前贝利尤单抗是国内唯一获批成人LN的生物制剂,基于贝利尤单抗的联合治疗措施,为LN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不仅在临床症状和指标上,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遏制LN组织病理学进展,实现器官保护。

生物制剂除了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肾脏损伤(如LN)之外,在原发性肾脏小球疾病,如膜性肾病、IgA肾病等疾病中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减少病人的激素使用量和使用时间。

考虑到生物制剂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本次会议也将重点跟大家分享生物制剂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进展。

引领法布雷病诊疗规范、高效之路

作为一种特异性治疗方式——酶代替治疗应该尽早开始,可减少法布雷病患细胞内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3)的沉积导致的器官损伤,有效减轻患者肢端疼痛、胃肠道症状,改善心肌肥厚,稳定肾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

阿加糖酶 α(Agalsidase-α)和阿加糖酶 β(Agalsidase-β)能减少鞘糖脂在上皮细胞的沉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特别是注射用阿加糖酶β,是我国批准的首个酶替代治疗药物,填补了法布雷病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空白,让中国的法布雷病患者“无药可用”成为历史,会议期间也将详细介绍。

引领腹膜透析多元化之路

艾考糊精腹透液分子量大,不易被腹膜吸收,且不含葡萄糖,可长达16小时的超长留腹时间,提升透析充分性,改善容量超负荷和糖脂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病死风险。它弥补了单一葡萄糖腹透液局限性,为腹透治疗引入了更多元化手段,助力终末期肾病患者更多临床获益,会中详细介绍。05把握医学变革风口,积极助力学科发展

作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依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肾脏病学专委会第二届年会这个平台,将不忘初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研创新、对外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深耕,为学科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在学科建设方面,专委会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建设拥有高峰人才、特色技术、重要成果、重大项目的高峰学科平台。比如,下基层,巡讲,查房,推进基层肾脏病诊疗水平;继续加大真实世界研究和临床试验;组织全国大查房,提升地级市县级市医院肾脏科诊疗水平;加强医学教育水平,特别是提升全科医学概念,提升全科医生肾脏病知晓率等。

在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此次会议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合作,通过与《新英格兰医学前沿》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青年肾病医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医学论文写作水平。与此同时,会议特设临床病例讨论、继续教育等特色专场,为基层医生提供学习深造机会。特别是疫情期间开设了“胜源在线”公众号,开展公益性教育活动,通过疑难典型病例讨论,对基层医生和青年医生成长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共建共享共赢学科发展

最后,让智慧与创新碰撞起激情四射的火花,交流与共识引领起学科发展新的方向,让学术热情之火在黄浦江畔蔓延开来,让共建共享共赢学科发展成为最高呼声。2023年6月8至11日,中国上海,我们不见不散。

2023-06-05 18:45:4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查看更多诊疗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