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提示:科学管理家庭药箱 2022年家庭合理用药问卷调查及常见问题应对提示在京发布

当常备哪些药品吗?4月26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常见疾病自我管理促进行动”项目在京发布2022年家庭合理用药问卷调查及常见问题应对提示。2022年下半年,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和相关专家的支持下开展了问卷家庭合理用药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出公众常见误区及关注的重点话题,并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中国药师协会副会长梅丹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进行解读,并就如何合理使用、储存药物,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学习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过期药物处理方式,做到科学管理家庭小药箱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专家提示:科学管理家庭药箱 2022年家庭合理用药问卷调查及常见问题应对提示在京发布

提示一:科学、正确使用药品

调查发现,部分调查对象不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或比较了解症状但不清楚如何治疗(合计60.51%);在服用剂量、服用时间和服用方法上也存在些许疑惑;同时,在公众提问中,关于如何对症用药、什么时间“酌情增加药量”的话题关注度也较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中国药师协会副会长梅丹教授提醒公众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药物对症使用;

1、不盲目增减药物量和服用次数;

2、通用名词干相同的药物不重复使用,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如XX地平、XX他汀等,多指同类药;

3、充分利用好底方、门诊病历、以及医院APP的用药指导信息;

4、不同的药物服用方式会影响药效,服用药物时应使用温水送服,避免使用茶水、可乐、牛奶、酒等饮品送服。

提示二:特殊人群用药有所区别

调查发现,超过六成调查对象会为家中婴幼儿及儿童(67.08%)、老年人(63.78%)单独备药,但为孕妇备药的比例偏低,仅为19.19%。儿童、患有基础疾病患者的老年人、孕妇、特殊疾病的患者用药各有不同;服药前需要明确药物的适用人群,如,应避免儿童吃成年人的药物等。

提示三:阅读药品说明书

大部分调查对象清楚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是服用药物前、后会看说明书(合计97.43%);药物禁忌方面会按照药品说明书执行或在服药前阅读相关说明(合计97.69%)。药品说明书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提示:

1、一定要妥善保留药品说明书;

2、养成服用药物前先看药品说明书的习惯;

3、需要看说明书的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和药品保质期;

4、老年人、婴幼儿、儿童、孕妇、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或遇其他特殊情况,请在药师、临床医生指导下用药。

提示四:药物保存与过期药物的处理

调查发现,88.76%的调查对象会严格使用在药品保质期内的药物;半数调查对象会定期清理过期药品(50.55%);关于“过期药物的处理”“药品开封后的保存”“特殊药品的保存”“过期药品能否继续服用”等话题关注度都比较高。梅丹教授提示:

1、常规药物应在避光、干燥、阴凉、密封储存,特殊药物特殊保存;

2、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开,成人药和儿童药分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开,药品不宜与食品、保健品及杂物混放;

3、在药品保质期内服用药物;

4、不良的储药方式如药物受潮后会使药物提前过期,用药时还需要注意药品的形态;

5、随身储药盒建议存放一周的药量,具有引湿性或需低温保存的药物不建议脱离原包装。

提示五:科学、合理储备药物

调查结果显示,当发生常见轻微疾病时,选择在家使用储备药品自我治疗的比例达到47.41%;在开放问题中,关于“哪些疾病适合自行用药”“家中常备哪几类药物”等话题关注度较高。梅丹教授提示:

1、理性购药,注意药物存储和保质期;

2、家中常备以下几类药物:普通感冒类如治疗发热、咽痛、咳嗽、流鼻涕等药物;消化类如治疗腹泻、消化不良、胃胀等药物;外伤类如碘伏(学名叫络合碘)、创可贴护理类和治疗跌打损伤等药物;疼痛类如治疗头痛、关节痛等药物;

3、家中有过敏史成员,需要常备过敏类药物;慢性病成员,需要遵医嘱坚持用药;

4、储药量视家庭人数与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而定。

提示六:出行携带常用药物

出差、旅行以及日常出门在外,同样需要常备药物。

根据健康状况及病史携带药物:慢病用药相较平时建议多带一些,以免遗失或者损坏。出国旅行时,建议把自己使用的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的中英双语全部记下来,并与药品分开存放,或用手机拍照留存,购药时可极大地减少沟通成本。

携带小剂量应急类内服药物,如感冒发烧、腹泻、过敏类药物。

携带创可贴等外用药物,处理轻微擦伤等紧急情况。

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旅行的攻略经验,根据地区特点携带特定的药物,如西藏地区携带地塞米松,可用于感冒引起的肺水肿。温暖地区携带风油精、清凉油,治疗蚊虫叮咬等。

2023-04-26 21:40:17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恶性气管肿瘤是癌症吗
恶性气管肿瘤属于癌症范畴。恶性气管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呼吸系统健康,随着病情发展,会对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产生广泛影响,了解其相关特性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在医学定义中,癌症具有细胞异常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特性。恶性气管肿瘤的细胞呈现出无序、失控的生长状态,不断分裂增殖,形成肿瘤组织。这些肿瘤细胞会突破气管局部组织的限制,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和结构,例如侵犯气管旁的血管、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咯血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肿瘤细胞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如肺部、肝脏、骨骼等,在新的部位继续生长繁殖,进一步破坏相应器官的功能,这与癌症的侵袭和转移特性完全相符,因此可明确归类为癌症。恶性气管肿瘤生长迅速,短时间内肿瘤体积可明显增大,从而阻塞气管管腔,影响气体进出肺部。这不仅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而且,与良性气管肿瘤不同,恶性气管肿瘤对周围组织的破坏是不可逆的,难以通过手术完整切除且易复发。其细胞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显著改变,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增多,细胞排列紊乱,这些微观层面的变化也是恶性肿瘤,即癌症的重要标志,充分表明恶性气管肿瘤的癌症属性。一旦确诊为恶性气管肿瘤,应立即就医根据肿瘤分期、身体状况等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优先考虑手术切除肿瘤,如气管切除术,尽可能保留气管功能。中晚期患者,多采用手术联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腺恶性肿瘤是什么癌症
腺恶性肿瘤(腺癌)是一类起源于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的统称,涵盖了人体内多个器官组织的癌变类型。从常见的胃癌、结直肠癌,到乳腺癌、胰腺癌等,都属于腺恶性肿瘤范畴。腺恶性肿瘤的核心病理特征在于腺上皮细胞的恶变。正常腺上皮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而恶变后的细胞出现核增大、深染,核质比例失调,细胞极性消失等异常表现,形成不规则的腺腔样结构或实性癌细胞巢。其发生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例如,在结直肠癌中,APC基因的突变常是癌变起始环节,随后KRAS、BRAF等原癌基因激活,TP53等抑癌基因功能缺失,促使细胞不断增殖、侵袭。此外,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也会增加腺上皮细胞恶变的风险,加速肿瘤发展进程。腺恶性肿瘤因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差异显著。以乳腺癌为例,早期常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而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多以腹痛、黄疸、体重下降为主要表现,且因其位置特殊、侵袭性强,发现时往往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不同类型的腺恶性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也有区别,如HER-2阳性乳腺癌可通过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治疗获益,而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靶点,传统化疗效果有限。发现腺恶性肿瘤后,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早期患者应优先考虑手术切除,具体手术需根据肿瘤类型决定,术后根据情况辅助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局部晚期患者可采用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后再行手术;晚期发生转移者,应以全身系统治疗为主,如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养生茶有哪些
养生茶种类繁多,包括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陈皮茶、荷叶茶等。在选择养生茶时,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求来决定。例如,体质偏寒的人应避免过多饮用金银花茶、菊花茶等寒性茶饮。1、菊花茶:菊花茶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之效,可用于缓解上火引起的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症状。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目眩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尤其适合容易上火、用眼过度的人群。2、玫瑰花茶:玫瑰花富含挥发油、花青素等成分。其挥发油气味芬芳,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减少皱纹产生,保持皮肤弹性。3、金银花茶:金银花含有绿原酸、木犀草素苷等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能帮助身体抵御病菌入侵。木犀草素苷也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4、陈皮茶:陈皮中含有挥发油、橙皮苷等成分。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增强脾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橙皮苷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5、荷叶茶:荷叶含有荷叶碱、黄酮类等成分。荷叶碱能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脂肪吸收,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同时,饮用养生茶也应适量,不宜过量饮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养生不能仅仅依赖于养生茶,还应结合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为什么说脚气是养生病
脚气并非所谓的养生病,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脚气医学上称为足癣,是一种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其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理性状态,而非养生的表现。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真菌引起,这些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繁殖。当足部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如穿着不透气的鞋子、袜子,或足部多汗时,真菌就容易侵入皮肤,引发足癣。足癣通常表现为足部皮肤瘙痒、脱皮、出现水疱或糜烂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因为瘙痒而抓破皮肤,导致继发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在症状方面,足癣可细分为多种类型,如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足癣主要表现为足部出现小水疱,伴有瘙痒;间擦糜烂型则多见于足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剥脱后可见潮红糜烂面;鳞屑角化型则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甚至皲裂。不同类型的足癣症状各有特点,但均由真菌感染引起,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足癣的方法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局部用药方面,可以遵医嘱选择抗真菌药膏或喷剂,如酮康唑乳膏,直接涂抹在患处,以杀灭真菌并缓解症状。口服药物则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局部用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常用的有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穿不透气的鞋子和袜子,以减少真菌的生长环境。针对足癣这一疾病,建议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同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是预防足癣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的治疗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足癣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医生挂号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