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干细胞移植在望,遭遇严峻疫情“拦路”?
“医生,请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儿子!”
2022年11月10日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液内科主任聂大年在和患者小军的父亲通完电话后,陷入了沉思。
适逢广州“三年来最严峻疫情”攻坚时刻,彼时医院也正因为一管核酸检测样本异常实施临时管控,暂停了人员进出。
16岁的小军患有复发难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疾病治愈的唯一希望。
医院实施临时管控的前一天,小军按治疗计划开始了预处理大化疗,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做好了准备。
是否应该让小军的父亲按计划入院,捐献造血干细胞?聂大年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疫情防控,关系全局,责任重大;
另一方面,救治关系到一个年轻的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命运——如果不能按计划及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进行预处理大化疗的小军不但失去了治愈淋巴瘤/白血病的机会,还会因骨髓衰竭而面临生命危险。
要先救人!半小时完成上报,打开生命通道
小军父亲放下电话后,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内心越发不安,在房间里来来回回踱步,等待着医生的消息。
“要先救人!向医院申请让供者入院,同时启动备用移植方案!”深思熟虑后,治疗团队作出了果断的决定。
移植团队李益清主任医师、杨文娟副主任医师、黄克智主治医师立刻行动,组织材料,与医务科沟通。同时,完善备用移植方案,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预处理方案。
短短半个小时,团队迅速完成了小军病史资料总结和上报,制定了详尽周全的备用移植方案。
“开通绿色通道,让供者入院!”在得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小军性命攸关的治疗手段后,医院感染办公室迅速果断做出了指示。
聂大年赶紧拨通小军父亲的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在落实广州市、医院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下,小军父亲于11月11日下午顺利办理了入院手续。悬在这位父亲心口的石头终于落地,小军和病魔抗争的“长征”又迈出了一步。
采集机器出液受阻?护士反接管道解决难题
小军父亲入院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髓移植病区立即启动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造血干细胞;黄克智主治医师熟练地为供者置入股静脉导管;黄珊护士长及李金连主管护师娴熟地操作干细胞采集机器……
然而,新的问题又横亘在医护团队的面前:干细胞采集参数设置后,机器刚刚运转几分钟就发出了尖锐的报警声。
“主管通畅,液体出入顺利;侧管通畅,入液顺利,出液受阻!”依靠平时丰富的采干经验,黄珊和李金连迅速排查了其他可能原因,揪出了机器报警的罪魁祸首。
增加导管置入深度?不行!
减少导管置入深度?也不行!
“那就试试管道反接!”医护团队共同商议后,决定尝试反接出入管道。
“上来了!上来了!流速上来了!”李金连看着鲜红的血液汩汩地从供者股静脉导管流进干细胞采集机器,兴奋得眼眶湿润。
医护团队密切关注干细胞采集机器运转情况
时间就是生命!“大白”拼尽全力奔跑
干细胞采集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供者小军父亲需要他人帮忙料理伙食、小便。
可因为疫情防控需减少人员流动,家属不能入院陪护,怎么办?
“那就我们来递饭、递水、递尿壶!……”血液内科的医护们纷纷当起了小军父亲的贴身护理。
对于小军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干细胞采集一结束,护士飞奔着把标本送至检验科和细胞形态室。
在多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下,CD34阳性干细胞计数、干细胞单个核细胞计数不到一小时便发布了结果,为临床决定干细胞输注量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这支生命接力棒从检验部门又回到了科室。当富含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缓缓流入小军体内时,他生命的希望再次被点燃。
为了及时观察、发现、处理干细胞输注的可能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轮班在床边守护小军直至深夜。
深夜,医护人员守在小军床边观察治疗情况
当小军父亲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全部顺利输注到小军体内,宣布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赛划上句号。
目前,小军在血液内科骨髓移植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逐步康复。
(编辑:叶芳 通讯员:黄睿、刘文琴、黄克智 图片:医院供图)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福建省人民医院 全科医疗科
主任中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