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本文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王志刚
72岁的沈先生,最近一直睡眠不好,顾虑重重,就是因为一枚小小的肠道息肉。最近上海各大社区开展大肠疾病普查,化验大便两次潜血阳性,在社区医生的建议下,沈先生鼓起勇气接受了肠镜检查,果然有所发现,在乙状结肠、降结肠发现了几个小小的突起,都在几个毫米大小,最大的一个1.5cm,肠镜医生告诉沈先生,这是息肉,多为良性,肠镜下切除送病理诊断即可。于是沈先生在门诊很顺利地接受了肠镜下的息肉切除。然而三天后的活检病理报告却让沈先生有点紧张了,其中比较大的那个息肉报告为“绒毛状腺瘤,局部癌变可能”。
带着焦虑,沈先生咨询了我,仔细看了肠镜报告和病理描述,告诉沈先生,他生的这个大肠息肉虽然有早期癌变,但是病变尚局限于肠道粘膜层,切除的边缘也是阴性的,没有切除不净或者转移到淋巴结的风险,所以可以不必担心,只要注意一年后记得复查肠镜即可。经我这样一解释,沈先生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肠镜发现息肉,到底该手术还是肠镜切除?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息肉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息肉如果不趁早切除,一部分会逐渐演变成肠癌。随着上海市肠癌普查工作的推进,很多市民在医生建议下做了肠镜,甚至发现了不少肠癌患者。像沈先生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肠镜发现了息肉后,要么纠结到底是手术还是肠镜切除,部分肠镜切除后病理活检报告为早癌的病人,又非常纠结是不是切得干净,会不会复发和转移,顾虑重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镜下治疗技术突飞猛进,很多息肉甚至早期肿瘤在内镜下切除已经不是技术问题。问题在于哪些病灶适合在内镜下切除,哪些建议手术切除,哪些内镜下切除后根据病理结果建议追加手术,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这些问题会成为越来越多患者心中的“纠结”。
大肠息肉其实只是一个形态学上笼统的概念,发生在肠粘膜的隆起型病灶的总称。细分有很多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家族性息肉病、其他少见类型等。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发现息肉后是否选择内镜下摘除或者切除,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需要专科医师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已经结合病人的年龄和全身情况做出决定。
这些情况内镜切除仍有争议
通常情况下,较小或有蒂的息肉、肉眼观察考虑良性的息肉、怀疑或证实早期癌肿但超声内镜等检查病灶仅局限于粘膜层的病灶、尽管明确为癌肿但病人高龄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情况等等,可以选择内镜下局部切除。
内镜下切除的病灶常规会标记后做病理检查,如果良性,定期随访肠镜即可。
但是如果有癌变,就带来了上述的所谓“纠结”。这需要内镜医生、病理科医生和结直肠外科医生三方面的讨论意见,分析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基底切缘和环周切缘。
值得注意的是,肠镜下切除用的多是电灼类手术器械,有时会造成病理判断上的困难,病灶如果到了粘膜下层,具体深度是粘膜下层的哪一层呢(专业上还可以分为三层),这关系到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会有多少,是否需要追加手术。
所以,对于浸润到粘膜下层的所谓“早癌”,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还是有争议的。
因为这会使得一小部分已经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治疗不足”,后期复发后再去做“挽救性手术”,效果就差了很多。
如何避免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既有治疗技术上的问题,也有治疗理念的因素,需要很专业的医生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兼顾病人的年龄和身体状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决策。
(通讯员:顾海鹰)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河口区孤岛镇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滁州市南谯路115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商业大道289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龙胜县城盛园路3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武平路
二级 综合医院 特色医院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碧云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