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如果出现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出血倾向或感染传播等并发症,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这些症状。

1.溶血反应
当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自身的血型不匹配时,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和破裂内容物,进而引发溶血反应。溶血反应通常发生在输入的血液中,也可见于周围静脉注射区域。
2.发热反应
由于免疫系统对异体抗原产生反应,导致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激活,从而出现发热的现象。发热反应可能伴随全身各个系统的不适,如肌肉酸痛、头痛等。
3.过敏反应
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发生,机体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症状。过敏反应多在输血开始几分钟内发生,可涉及皮肤、呼吸道等多个部位。
4.出血倾向
可能是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此时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轻微创伤后易出血不止。出血倾向可能导致皮下瘀斑、口腔黏膜出血等现象。
5.感染传播
如果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设备进行输血,可能会将病原体如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传染给接受者,这些病原体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大量繁殖,造成器官损伤。感染传播的风险主要取决于所用设备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者的免疫状态。
针对上述输血后的并发症,建议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直接Coombs试验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是否存在溶血。治疗措施可能包括遵医嘱使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控制过敏反应,对于感染,则需配合医生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针对性处理。在接受输血前,应确保告知医生任何既往的过敏史或其他相关健康状况,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