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血压下降可能是由于与血液不匹配、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失血性休克、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与血液不匹配
当输入与患者自身红细胞抗原不匹配的血液时,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会导致红细胞破坏,进而引发溶血反应。这会导致贫血、低血压等症状。因此,在选择供体和受体时必须进行严格的交叉配型测试以确保两者之间的相容性。
2.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异体红细胞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抗原而攻击并溶解,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和溶酶体酶,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等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引起血压下降的现象。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及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
3.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由于患者对输入的血液成分产生免疫应答,释放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导致全身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脏前负荷不足,心排出量降低,此时就会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对于存在既往过敏史者,可遵医嘱使用H1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进行预防。
4.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因为快速大量的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外周动脉收缩,阻力增大,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心排出量随之下降,不足以维持机体重要器官的灌注,血压也随之下降。针对失血性休克,首先需要立即止血,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必要时需输血。
5.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是指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血液或其他血浆制品,导致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处,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可以采取分次输注的方式,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