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用导致溶血的血液制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输液量、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包括溶血性贫血、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建议及时就医。

1.溶血性贫血
输血溶血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异型输血后出现免疫介导的红细胞破坏加速的情况。由于输入的红细胞与患者自身产生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患者的红细胞,进而引发溶血性贫血。上述情况会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此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引起巩膜黄染和皮肤瘙痒等症状。
2.发热
输血溶血反应是由于不相容的红细胞被破坏而释放出致热原,这些致热原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发热。发热通常伴随着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高热惊厥的现象。
3.寒战
当输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发生时,会激活体内炎症反应,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这些致热因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寒战。寒战常伴有颤抖、出汗增多等症状,这是身体为了提高产热量以对抗寒冷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4.头痛
输血过程中如果存在溶血现象,则会引起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进而诱发头痛的症状。头痛可能位于前额、颞部或枕部,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时伴随眩晕、耳鸣等情况。
5.恶心
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可能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继而导致恶心的发生。恶心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呕吐等症状,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如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等所引起。
针对输血后的溶血反应,可以进行全血计数、尿液分析以及血清胆红素检测来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包括立即停止不相容的输血并开始补液治疗,重症病例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建议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状态,避免脱水或水肿,并保持充足休息,以支持机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