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JAMA刊登了一项关于普通人大出血风险的研究,规模之大堪称业界首例——
这项研究来自新西兰,囊括了359116名参与者,时间跨度达13年(2002年-2015年)。是目前已知的针对非心血管疾病患者、非抗凝药物使用者的出血风险的最大、最详细研究。
研究者写道,过去的许多研究注重于评估普通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借助这些研究对来就诊的人进行评估,然后给予预防性用药(比如使用阿司匹林)。
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普通人的出血风险,如果仅仅因为评估认为患者有心血管疾病风险便预防性给药,那么药物是否可能加大患者的出血风险呢?
所以我们的出血风险到底如何?
参与这项研究的人年龄分布为30-79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女性占44%。研究人员进一步将总人群进行了分类,其中,没有任何出血性疾病风险的人,称为“非高风险组”。在“非高风险组”中,又排除掉因为其他疾病在使用任何可能导致出血风险的药物的人,组成”无药物组“。
在这近36万人当中,有3976人在追踪随访中发生了大出血。其中大部分为胃肠道大出血,共2910例,占总数的73%。
发生致死性出血的有274例,占大出血人数的7%,致死性出血中,脑出血153例。
对于参与研究的总人群来说,发生非致命性胃肠道出血的2.19/1000,非高风险组为1.77/1000,无药物组为1.61/1000。考虑到这三组每一组都经过更严格的健康筛选,这个逐步下降的出血几率看上去很符合逻辑。
但是在胃肠道出血致死的案例中,趋势却是相反的,在基底人群中,胃肠道出血致死案例占胃肠道出血案例的3.4%,非高风险组占4.0%,无药物组为4.6%。这大致上是因为胃肠道出血案例的基数不同,导致比值发生变化。
性别和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大出血。
A、B两张图分别是男性和女性胃肠道出血的几率。
显而易见,不论男女,年龄越大,出血几率越高,而50岁以上的男性,比同年龄段女性更容易出血。尤其是70-79岁年龄段男性,胃肠道出血风险远高于同年龄段女性。
C、D两张图分别是男性和女性发生颅内出血的情况。
普通人群中,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胃肠道出血,但是致命程度远高于后者。同样的,年龄越大,出血风险越高,而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出血风险高于同年龄段女性。
除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之外,在其他出血方面,依然是年龄越大,出血几率越高。但是,在这一项统计中,70-79岁女性的出血几率超过了同年龄段的男性。
总的来说,非致命性胃肠道出血,在男性中,随着年龄跨度从30-79,发生几率也由1.8/1000跨越到6.4/1000,在女性中则是从1.5/1000到5.0/1000。
虽然研究本身是为了让医生更好的评估患者的出血性风险从而谨慎用药,但是对于被研究的普通人自身来说也有一些参考价值……
比如过了50岁就要更注意胃肠道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