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不明原因下背痛 小心骨髓瘤警讯

  莫名下背痛别轻忽!当心,恐是骨髓瘤上身作祟!60岁的杨先生,自2年前开始出现下背痛症状,本以为是老化的自然现象,而不以为意,仅透过服用止痛药、复健治疗舒缓。可是,近半年背痛确有逐渐加剧的情况,原可自行上楼回到4楼家中,最近却连爬2楼都很困难,终于前往医院就医,才惊觉竟是罹患“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难诊断?莫名贫血、下背痛、骨头痛要当心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刘耀中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源自骨髓浆细胞(plasma cell)的血液恶性肿瘤,在所有血液恶性疾病的发生率佔第3位,常好发于年纪50岁以上的族群,随著大年纪越大,发生率有越高趋势。

  一般来说,正常骨髓会产生血球,在体内循环担任输送氧气、维持抵抗力、防止出血的功能。可是,一旦健康骨髓被癌变的骨髓瘤细胞取代,便无法正常产生血球,导致贫血、血小板低下、免疫力变差,而使人感觉体力不济、容易喘且有瘀青症状。

  也正由于骨髓负责人体多种重要功能,因此,一旦患者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往往同时会影响许多器官,常见症状为贫血、骨头疼痛(下背痛)等,所以病人常会在非血液肿瘤科以外的门诊求诊一段时间,直到症状恶化或至大医院求诊后才转至血液肿瘤科。

  再加上,癌化的浆细胞会与蚀骨细胞作用,造成骨骼侵蚀及骨质流失,造成高血钙,甚至病理性骨折。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在第一时间诊断上确实难度较高,容易有延误诊断及治疗的问题。

  多发性骨髓患别怕 6大治疗方法能助延缓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多发性骨髓瘤不易判断,但是因近年来口服及注射抗癌标靶药物的蓬勃发展,多发性骨髓瘤已是少数可在门诊治疗的癌症,且经由治疗下已可大幅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恶化、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质。常见6大治疗方法包括有:

  方法1/传统化学治疗:

  有针剂注射和口服等选择,有一定的控制率,但副作用也相对较高,在现今治疗药物选择中已渐式微。

  方法2/自体干细胞移植:

  对于较年轻体力尚可的病人,经过化学或标靶药物治疗后,再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希望达到更佳控制病情的方式。

  方法3/标靶药物

  20世纪初较早被使用的口服标靶药物,可单独使用或併用化学治疗。

  方法4/新一代的非化学治疗药物(台湾可使用到的)

  方法5/类固醇:类固醇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有相当疗效,因此无论採用何种治疗,多会併用类固醇。

  方法6/支持性的症状治疗:如输血、控制骨病变的双磷酸盐药物,以及疼痛控制。

  【医师小叮咛】:

  最后,刘耀中医师也提醒,多发性骨髓瘤是易被早期忽略的癌症,民众若发现有不明腰痠背痛、贫血,甚至肾功能障碍等问题,无法找到正确原因时,应尽早寻求血液肿瘤科医师的协助,进一步检验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以及X光来确认是否有可疑病灶。若经上述检验步骤后,高度怀疑有罹患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则应经由骨髓切片检查确定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较有保障。

2015-11-22 01:57:54浏览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两岁宝宝多少颗牙齿正常
两岁宝宝牙齿的正常数量通常在16颗至20颗之间,但这一范围可能受到遗传、营养和咀嚼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牙齿发育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在两岁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乳牙已经开始逐步萌出并趋于完善。通常,乳牙会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至8个月之间开始萌出,到30个月左右时,20颗乳牙通常会全部萌出。因此,在两岁这个时间点,宝宝的牙齿数量多数会落在16颗至20颗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牙齿数量包括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以及第二乳磨牙等各类乳牙。然而,宝宝的牙齿萌出数量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宝宝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出牙较早,那么宝宝出牙早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其次是营养因素,如果宝宝在日常饮食中能够及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质,那么牙齿萌出的速度可能会相对较快。反之,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质,可能会导致牙齿萌出延迟。此外,宝宝的咀嚼训练也会对牙齿萌出速度产生影响,如果宝宝总是吃流食,未能充分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那么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针对两岁宝宝牙齿数量的情况,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首先,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口腔问题。其次,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以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同时,家长还可以适当引导宝宝进行咀嚼训练,如给宝宝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以锻炼宝宝的牙齿咀嚼能力。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3个月的宝宝不吃奶怎么回事
宝宝3个月大时出现不吃奶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生理性厌奶期、环境因素影响、喂养方式不当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性厌奶期:部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生理性厌奶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对吃奶不感兴趣。这通常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应保持耐心,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情况。2、环境因素影响:宝宝吃奶时若周围环境嘈杂或光线过强,可能会分散其注意力,导致不愿意吃奶。家长应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吃奶。3、喂养方式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奶嘴大小不合适,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感到不适,从而拒绝吃奶。家长应调整喂养姿势,选择合适的奶嘴,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吃奶。二、疾病因素:1、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如鹅口疮、口腔溃疡等,会导致宝宝口腔疼痛,不愿吃奶。家长需观察宝宝口腔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干混悬剂或局部止痛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凝胶。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等,会导致宝宝食欲不振,不愿吃奶。家长可尝试拍嗝、按摩腹部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会引起宝宝全身不适,影响食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家长应保持冷静,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同时,应保持耐心和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若怀疑疾病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围产期保健科检查妇科病准确吗
围产期保健科检查妇科病通常是准确可靠的,这是因为围产期保健科具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对孕妇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妇科问题。围产期保健科作为专门负责孕妇和胎儿健康的科室,其职责包含了孕前、孕期以及产后的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在妇科病检查方面,围产期保健科拥有专业的妇科医生和护士团队,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及附件区的视诊、触诊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同时,科室还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如B超、阴道镜等,这些设备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显示妇科器官的结构和异常情况。该科室通过白带常规检查、宫颈涂片检查、子宫超声检查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这些疾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阴道炎患者,可以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甲硝唑栓、替硝唑栓等。对于宫颈炎患者,则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奇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妇科病的准确诊断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在进行妇科检查前,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避开月经期、避免同房、保持外阴清洁等。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病史,以便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若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此外,孕妇在围产期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妇科问题,保障母婴健康。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预产期怎么算时间
预产期是预计胎儿出生的日期,计算方法多样,常见的计算方式包括末次月经日期法、超声检查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情况。最为广泛使用的预产期计算方法是以末次月经首日为基础。对于月经周期规律,即周期在21至35天,平均28天左右的女性,从末次月经首日开始计算,往后数280天(40周)就是预产期。具体算法为,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例如,若一位女性末次月经是1月1日,月份1加9为10,日期1加7是8,那么预产期就是10月8日。这种算法基于女性规律的排卵周期,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受精后开始怀孕进程。但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该方法误差较大,因为其排卵时间难以准确预估,会导致预产期推算不准确。超声检查是精准计算预产期的重要手段。在孕早期,通过超声可测量胎儿头臀长(CRL),医生运用特定公式,能较为准确地推算出怀孕周数,进而得出预产期。在孕中晚期,超声还能通过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多个指标,综合评估胎儿大小,以此推算预产期。相较于末次月经日期法,超声检查不受月经周期影响,能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胎儿实际发育情况。若孕妇想准确知晓预产期,建议及时就医结合末次月经日期、超声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预产期。孕妇不要自行盲目计算,以免出现误差,影响对分娩时间的判断。若对预产期计算存在疑问,可随时与医生沟通,获取专业解答。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