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独特优势

  白血病专家认为目前新兴的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在现阶段并不是媒体所说的有着很高的成功率,医学界认为白血病通过骨髓移植来治疗的成功率在33%左右,而且费巨大。而中医中药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这正是它独有的优势,因此中医中药治疗白血病的优势受到普遍关注。那么中医药在白血病治疗领域有什么独到的特点呢?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特点1、预防白血病的相关并发症,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白血病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治疗起来难度大,耗费也惊人。我院在白血病临床当中,特别是需化疗患者,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给予清热、解毒、止血化痰、扶正补虚、利湿护肝之中药配合化疗大大减少了输血及血小板次数。据我院临床对照治疗,显示应用中药组,比单用化疗组总体支持治疗费用降低了60%左右,且化疗,应用中药较单纯化疗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情况能够提前一周左右。应用中药治疗不仅能够减少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特点2、防治白血病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是有耐受性的,细胞本身对毒物的排异机制一旦启动将会影响化疗药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特别是在临床化疗当中,很多患者都会出现耐药的发生,从而导致化疗的法继续有效进。我院自1999年开始进行中药的抗耐药介导疗法,已使数千例产生化疗耐药的患者在化疗加中药的治疗后达到缓解得以继续治疗的目的。中医药可以恢复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这一发现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肯定,引发了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新视点。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特点3、延长或阻止白血病的复发,清除患者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从而有效的防止了白血病的再度复发。当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阶段时,应用中药调节机体免疫水平促使机体恢复免疫功能,可明显延长白血病的复发时间或阻止其复发。袁建章院长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期骨髓内白血病细胞所占比例达到30%以时,需要及时应用化疗,其间最好予以中医中药辅助治疗,因为西医治疗白血病主要采用化疗,就是杀死白血病细胞,因受剂量,患者体质耐受性,白血病细胞对药物的敏感度的限制。所以化疗物也不能100%地全部杀死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总是复发的根源。中药对白血病细胞微小残留的“追杀”能力很强,能有效的杀灭潜伏在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微小残留,要想消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主要靠中药。因中医药可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扶正袪邪、排毒、解毒之功效,缓解期时应用中医中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或阻止复发,所以在缓解期应用中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是最佳时机和切入点。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特点4、中药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凋亡的概念就是让白血病细胞按它的生长规律进行死亡;因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失去了正常血液细胞生长和衰老过程的能力,所谓白血病细胞就是不成熟的细胞,当骨髓内的原始细胞,早幼细胞的比值超过30%以上即可确诊为白血病的发生。白血病细胞因其不具备正常细胞的功能,如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吞噬细菌、病毒的能力。且其不受人体内遗传基因的调节和控制。白血病细胞就会一味的裂变、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人体就会出现症状,即白血病的发生,应用中药通过免疫调节,介入细胞内促使其凋亡,我国在应用中药治疗白血病方面具有众多优势,如中药中的砒霜,经提纯后获得的亚砷酸,其治疗白血病是众所周知的,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其作用就是诱导白血病细胞调亡,从而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特点5、中药可以诱导白血病向正常细胞转化,也就是说使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经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核内染色体发生了移位,如M3型白血病细胞其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和正常细胞比对,就是15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移位了,从而导致早幼粒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生长。我院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一般白血病患者在前期经化疗和中药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应用中药进行治疗,一般开始治疗的1-6个月,每月做一次骨穿检查,如有复发迹象,可再次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我院已使600余例白血病患者得到治愈,开始正常生活,其中有很多白血病患者通过染色体检查,未再发现异常克隆的细胞。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特点6、辩证使用中药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从而保护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复避免正常器官因化疗而都受伤害。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当患者通过多次化疗后(一般指中剂量和大剂量化疗3-5次以上)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肝脏损伤,面色黧黑,头发落,食欲不振等正气虚损的表现,此时若再进行化疗,患者的体质已法承受,放弃化疗意味白血病的复发。石家庄智魁中医血液病医院的袁建章院长在白血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中药护肝、降黄、活血化淤、止血利尿、健、扶正补血等几方面,将患者的心、肝、脾、肾、胃肠进行中药保护,协助化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临床对照统计,应用中药组与单纯化疗组,患者的肝、肾、心肌、胃肠反应大大降低,化疗结束后患者体质恢复速度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合并症的发生率比单纯化疗组降低50%以上。而且在治疗方面根据辩证施治原则,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众多已法再坚持化疗的患者机体得以恢复,并接受中西医结合转为中药治疗的艰辛历程,达到了延长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机能的治疗目的。

  中医专家临床实践证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只是被欧美国家视为第二线治疗措施,仅用于极少数高危或复发的病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案才是最有效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来慧丽 实习编辑:凌丽屏)

2011-05-31 02:00:00浏览2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妊娠纹能祛除吗
妊娠纹是皮肤因快速拉伸导致真皮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断裂而形成的条纹状瘢痕,常见于腹部、大腿、臀部等部位。妊娠纹一旦形成,无法完全祛除,但通过治疗可以改善外观,使其变得不明显。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激光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1、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是妊娠纹治疗的常用方法,主要成分包括维A酸、积雪草提取物、玫瑰果油等。维A酸能够促进胶原合成,改善皮肤弹性,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对胎儿或哺乳期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积雪草提取物和玫瑰果油具有保湿和修复作用,适合轻度妊娠纹的日常护理。外用药物对早期妊娠纹效果较好,但对陈旧性妊娠纹作用有限。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微针疗法和化学剥脱。微针疗法通过微小针头刺激皮肤,促进胶原再生和表皮更新,从而改善妊娠纹的外观。化学剥脱使用果酸、水杨酸等物质去除表皮老化细胞,促进新皮肤生成。这些方法需多次治疗才能见效,且可能存在轻微疼痛或暂时性皮肤敏感。3、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常用方法包括点阵激光和脉冲染料激光。点阵激光通过热效应刺激胶原重塑,使皮肤纹理更加平滑。脉冲染料激光主要用于改善妊娠纹的红色或紫色色素沉着。激光治疗需多次进行,效果因人而异,可能出现暂时性红肿或色素改变。预防妊娠纹的关键在于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和保持皮肤弹性。孕期应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体重过快增加。使用保湿霜或油类产品按摩皮肤,有助于增强皮肤弹性。对于已形成的妊娠纹,早期干预效果较好,陈旧性妊娠纹需通过综合治疗改善。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生完孩子产生的妊娠纹的消除方法有哪些
生完孩子产生的妊娠纹的消除方法主要有外用药物、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在选择外用药物或护肤品时,要注意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含有有害成分的产品,尤其是在哺乳期,更要谨慎选择。1、外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多是通过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合成来发挥作用。常见的有维A酸类药物,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表皮细胞更新,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改善妊娠纹外观。2、物理治疗:射频治疗通过射频能量产生的热量,使皮肤中的胶原蛋白收缩,并促进新的胶原蛋白生成,达到紧致皮肤、减少妊娠纹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精确控制能量的深度和强度,对不同程度的妊娠纹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微针治疗是通过在皮肤表面制造微小的通道,使外用药物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深层,同时刺激皮肤的自我修复机制,促进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合成。3、中医治疗:比如,中药调理可以从整体上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和气血循环,改善身体的内环境,为皮肤的修复提供良好的基础。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功效的中药,可能有助于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和营养供应。另外,按摩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弹性,配合一些具有滋润和修复作用的中药油进行按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妊娠纹。进行物理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医生,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疗后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如避免阳光直射、保持治疗部位清洁等。
王丽娟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为什么会长妊娠纹以及如何消除妊娠纹
女性都十分在意身上的妊娠纹、肥胖纹和生长纹,这些皮肤扩张纹虽然多数分布在腹部、大腿及胸部这类较可用衣物遮蔽之处,但只要穿泳装或清凉服装便会露出,让人仍感觉不太雅观。而平时自己照镜子时,看到这些纹路也会心情郁闷。下面向你介绍何谓妊娠纹和生长纹、皮肤扩张纹形成原因与种类,以及如何预防与治疗。一、皮肤扩张纹是什么?皮肤扩张纹原因解说妊娠纹、肥胖纹及生长纹其实都是皮肤扩张纹,因造成原因不同而有不同称呼。人体的皮肤由外而内可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等3个部分,当人体因怀孕、增胖或成长等导致体型快速变大时,表皮层虽能随之延展,但真皮层中主要支撑组织的胶原蛋白纤维与弹性蛋白纤维,却会拉扯并断裂,并于日后体型恢复或组织愈合时形成妊娠纹、肥胖纹及生长纹。二、皮肤扩张纹什么时候出现?以下说明3种皮肤扩张纹的形成:1.妊娠纹:当母亲怀孕第1胎约20~24周时,大量脂肪囤积于皮下组织加上胎儿羊水增加,导致腹围快速变大,拉扯真皮层组织。多数孕妇仅在第1胎出现妊娠纹,第2胎就没有妊娠纹或妊娠纹较少,是因为皮肤已被拉扯与受损,并于恢复后弹性及延展性有所下降。2.肥胖纹:在短时间内快速增胖,导致体型或身体局部(通常是易累积脂肪的地方)增大并拉扯皮肤。3.生长纹:青春期体型快速变化所致。三、长皮肤扩张纹前兆?所有皮肤扩张纹的颜色多经历由红转白的过程。当真皮层受伤时,皮肤表面会出现对称性(左右两侧)、红或紫色的带状纹路,纹路的形成方向会与体型扩张处相关,并摸起来有轻微突起。此阶段的皮肤扩张纹因组织受伤、血管增生而呈现红色,称为红纹。随着皮肤组织逐渐愈合和血管消退,皮肤扩张纹的颜色会渐渐消退,变成银白色或肤色,称为白纹。当妊娠纹或肥胖纹变为白纹后,会维持相同的大小及颜色,并随着皮肤组织变化,如增胖或老化而改变;此外,纹路不会因太阳晒变黑,却会因周遭皮肤晒黑变得更加明显,因此皮肤扩张纹的部位需加强防晒,以避免色差。四、皮肤扩张纹会长在哪里?皮肤扩张纹常出现于以下部位,腹部通常多为妊娠纹,下半身则为生长纹与肥胖纹,胸部则可能是妊娠纹(胀乳)或生长纹(胸部发育)。a、胸部b、腹部c、臀部d、大腿e、膝盖f、小腿五、妊娠纹消除预防4重点欲避免妊娠纹、肥胖纹,最好方法便是不让体型快速变化。市面上许多宣称能消除妊娠纹或肥胖纹的产品,如妊娠霜、杏仁油或绵羊油等其实没太大疗效;激光、电波拉皮或焕肤疗程等医美技术虽能淡化妊娠纹和肥胖纹,但仍无法完全消除,且需接受数次治疗才能见效,不仅费时且花费不低,还是从预防方面为主较佳。怀孕会造成体型改变,但能通过控制体重或按摩皮肤等方式,让胎儿不至于过大或过重,身体也不会因此急速增加过多脂肪,从而预防妊娠纹的产生。以下提供4点建议:1.怀孕时需控制体重:现代人的饮食内容都较丰富,不需因孕期摄取过多食物,主要是拥有充足均衡的营养。建议不要摄取高热量、多油或多糖的食物,避免胎儿过重,使母体累积过多脂肪,导致腹部、大腿及臀部出现纹路。若非孕妇,则需避免体重迅速增加。2.每日按摩身体半小时:使用润肤乳液轻柔按摩全身,特别是易堆积脂肪处,如下腹部、臀部下侧、腰臀、大腿内外侧、乳房及腋下,增加皮肤与肌肉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至于孕妇是否可以进行按摩,建议咨询妇产科医生。3.选用合适的润肤乳液:皮肤若干燥或水分不足,容易产生皱纹及缺乏弹性。定期以润肤乳液按摩身体,可滋润肌肤,增加皮肤柔软度与弹性,让皮下组织在堆积脂肪时可更加适应,同时减轻腹部表皮变薄所造成的瘙痒感。4.多喝水及均衡营养:水分可帮助肌肤保有水分和增加弹性,青菜及水果所含有的维生素与矿物质是维持肌肤健康美丽的重要营养素,同时避免摄取过多精制或多油食物。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妊娠纹真的能去掉吗
妊娠纹一旦形成,完全去除较为困难,但通过多种方法可使其得到显著改善,淡化外观,减轻对皮肤美观的影响。妊娠纹的产生与孕期皮肤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了解其成因及现有应对手段,有助于产妇更好地应对这一困扰。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其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使其合成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能力下降。同时,随着胎儿生长,腹部膨隆,皮肤被过度牵拉,超过其弹性限度。这双重因素导致皮肤真皮层内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断裂、变性,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宽窄、长短不一的粉红色或紫红色波浪状条纹,即妊娠纹。这些受损的纤维组织难以自发恢复到原有紧密有序的状态,使得妊娠纹成为一种较难彻底消除的皮肤痕迹。对于早期形成、颜色较浅且范围较小的妊娠纹,在产后若能及时干预,改善效果相对较好。此时,皮肤的损伤尚处于相对早期阶段,通过外用含有积雪草苷、维A酸等成分的产品,积雪草苷可促进纤维组织修复,维A酸能刺激胶原蛋白再生,有助于促进断裂纤维的修复与重组,使妊娠纹的颜色逐渐变淡,纹路变浅。然而,对于那些形成时间较长、颜色已变为白色或银色的妊娠纹,由于皮肤组织已经过长期重塑,纤维组织已发生明显的瘢痕化改变,常规方法难以使其完全恢复至孕前状态。即使采用激光治疗、射频治疗等医美手段,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皮肤外观,如刺激真皮层胶原蛋白增生,紧致皮肤,但无法做到彻底消除妊娠纹。产后,若有淡化妊娠纹需求,可先咨询皮肤科医生,评估妊娠纹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陈旧性、严重的妊娠纹,可考虑到正规医美机构,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激光、射频等治疗,但需注意治疗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