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有了明显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危险分层治疗 研究发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预与某些因素密切相关,如年龄、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免疫亚型以及细胞遗传学改变、泼尼松敏感试验等,新的预后因子正在不断地被发现。

  目前,海内外大多数专科医疗中央根据预后因素将儿童ALL分成标准危险组(标危组)和高度危险组(高危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标危组的5年事件生存率(EFS)可达65%~80%,而高危组的5年EFS仅能达到50%~65%。这种分组方法所采用的预后因素并不能猜测所有病例,一些认为属于标危组的ALL,在临床中则可能属于难治性病例。近年发现,诱导治疗2周或4周能达到完全缓解(CR)者的预后明显优于诱导6周或6周以上才获CR者。最近,流式细胞分析(FCM)技术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的研究结果表明,初次诱导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的MRD水平在0.01%以下者预后良好,而在该水平之上者则预后不良,这种猜测的正确率可以达到96%~100%。而Dworzak等则认为,在诱导治疗第33天和第12周,如幼稚细胞≥1/ml,则提示预后不良(复发率为100%)。此外,采用基因表达谱分析寻找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不同预后亚型,将可能使白血病的分组治疗变得更为精确。

  个体化治疗 由于小儿急性白血病是一组治疗反应异质性非常高的疾病,同一类型的ALL患儿对治疗反应有较大差别,目前普遍认为小儿ALL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即采用不同的预后因素将儿童白血病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对高危组的病例,采用更强效的化疗方案;对标危组的病例,采用标准的治疗方案。目前认为,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基因改变、对化疗的早期反应、MRD水平的高低是最有意义的预后因素。

  髓外白血病的防备 髓外白血病的有效防备是成功治疗白血病的重要环节。对于标危组ALL患儿,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三联鞘注及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能有效防备髓外白血病。对于高危组ALL患儿,一般采用三联鞘注 + HD-MTX防备髓外白血病的发生,但部分病例(如特高白细胞计数的T-ALL)尚需要联合头颅放疗。

  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治疗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化疗一直是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基本方法,各个医院所采用的化疗方案虽有所不同,大多都根据目前的预后因素进分组,但仍尚不能完全识别出原本属于标危组却预后不良者。

  对于常规化疗失败经再次诱导达到CR的患儿,应考虑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方法。对于标危组ALL患儿,应首先采用化疗,如复发,则定期规则治疗2~3年后停药随访。如发生复发,则需在第二次化疗获CR(CR2)后寻找合适供者(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进行移植。对于高危组ALL患儿,目前主张在初次化疗获CR(CRl)后,如患者家庭经济条件答应,即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一些已停止化疗或移植后的患儿,可采用免疫治疗,如定期给予白介素2或白血病疫苗,诱导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从而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分型治疗采用FAB分型方法可将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分为M0~M7共8种亚型。根据这种分型方法,除M0、M1、M6、M7治疗效果较差,M3、M4疗效较好外,其余亚型治疗反应差别不大。目前,除M3采用维甲酸或维甲酸+ 三化二砷治疗外,其余基本上采用D [柔红霉素30~45 mg/(㎡·d),iv,3天] 或 I [去甲氧柔红霉素10~12mg/(㎡.d),iv,3天] + A [阿糖胞苷100mg/㎡,sc,q12h,7天],1~2个疗程,达CR后采用大剂量Ara-C强化治疗以及随后采用E(足叶乙甙)A、H(高三尖杉酯碱)A以及大剂量Ara-C交替治疗2年。

  个体化治疗 对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且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不宜作强效化疗,可以采用CAG即Ara-C、阿克拉霉素和G-CSF方案治疗,此方案毒性较低,大多数患儿能耐受,对常规化疗耐药者仍旧有效,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治疗方法。

  耐药问题 AML的耐药是临床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曾有许多研究组对耐药问题作了大量研究,有人采用维拉帕米或环孢霉素A来逆转耐药,然而临床应用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待于更多有效的抗白血病新药的开发。目前,针对AML细胞表面CD33分子的免疫毒素Calicheamicin-CD33是一个较有前途的药物,单用可以获得15%~30%的缓解率,联合化疗后疗效更佳。

  髓外白血病的防备 AML患儿髓外白血病的防备不如ALL规范,主要采用Ara-C+地塞米松进行鞘注及定期大剂量Ara-C静脉滴注。一般来说,高白细胞组(多见于M0、M4、M5)的病例轻易合并髓外白血病,此外有神经黏附分子CD56抗原表达的AML轻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因此更应注重防备。

  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治疗 与ALL不同,AML的治疗一经化疗获得CK,应继承巩固治疗半年以上,如条件答应,应尽量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部分病例也可以加用免疫治疗,以减少复发的机会。

  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

  难治性白血病是指常常规化疗不能获得CR,或即使获得CR但不久即复发的白血病病例。小儿难治性白血病较成人少,临床上对于这类白血病的治疗仍旧比较棘手。新药的研发、耐药机制的逆转以及采用尚未使用过且与以前使用过的药物交叉耐药的化疗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或采用白血病疫苗等进行治疗,均是当前正在研究的热点内容。

  存在问题及展望

  虽然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但复发性ALL及原发耐药的AML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进一步阐明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基因水平的研究,正成为国际小儿白血病研究的重点。寻找和研制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控制细胞生长所必需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天然抗肿瘤药及单克抗体靶向药物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药物问世,从而为彻底治愈儿童白血病提供更多的选择。此外,人类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发育为正常造血干细胞用于临床移植是另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功的体外培养有可能为临床移植提供取之不尽的干细胞来源。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来慧丽,实习编辑:凌丽屏)

2011-05-01 01:02:00浏览9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发生头痛怎么回事,怎么办
一般来说,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发生头痛可能是化疗副作用引起的,也可能是化疗后贫血、脑膜炎、脑转移、脑出血等原因造成,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缓解。 1、化疗副作用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的情况,从而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多喝水,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如香蕉、鸡蛋等,有助于辅助增强免疫力。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化疗后贫血 由于化疗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从而引起贫血的情况,通常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B12、叶酸等药物进行缓解。必要时,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输血治疗。 3、脑膜炎 急性白血病在化疗后,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化疗后出现脑膜炎,也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患者伴有脑水肿的情况,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4、脑转移 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脑转移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引起头痛、呕吐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进行治疗,降低颅内压。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 5、脑出血 如果患者本身患有脑出血,在化疗期间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引起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进行治疗,降低颅内压。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颅脑CT等方式明确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
刘华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急性白血病怎么回事,怎么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急性白血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基因突变、细胞遗传学异常、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治疗相关因素或免疫功能紊乱。由于该疾病可能涉及多种病因,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1.基因突变 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了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可以建立治疗档案,详细记录每次基因检测结果和治疗调整情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新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密切观察身体反应,随时向医生反馈。 2.细胞遗传学异常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出现染色体异常等细胞遗传学改变。这些异常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使其更容易发生恶性转化。可以加入患者互助组织,与有类似情况的病友交流经验,了解应对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有效方法。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计划,按时进行化疗等治疗,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及副作用。 3.长期接触有害物质 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这些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者影响其遗传物质,导致细胞发生恶变。建议远离有害物质,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家中摆放绿色植物,如绿萝等,帮助净化空气。 4.治疗相关因素 某些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方法可能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例如,长期使用细胞毒药物、放射治疗等可能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几率。患者可以主动学习关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的知识,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与医生共同探讨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和身体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5.免疫功能紊乱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影响机体对异常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的造血干细胞可能更容易存活和增殖,从而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制定健康生活作息表,每天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计数,以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此外,建议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并监测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疾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