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警惕儿童造血功能罢工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也就是说原来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取代的数量越大则贫血越严重。

  据我国21个省市区调查显示,每10万人中有1.87 至2.1人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而儿童容易诱发急性再障。

  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科主任师晓东主任医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生命的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死亡,尤其是急性再障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若及时治疗治愈率可达70%以上,并且可以完全根治。

警惕儿童造血功能罢工

  儿童继发性再障发病率增加

  再障依据病理一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儿童多在5至10岁发病。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至今不明,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可能与胎儿时期受某些因素影响有关。

  后天获得性再障在儿童中较为多见,可见于儿童任何年龄阶段,根据病因也可分为两种:原发性再障约占70%,发病原因可能被忽视或尚未被认识;继发性再障约占20%,致病原因主要有药物、电离辐射、生物等因素。近年来,继发性再障发病率明显增加。

  出现瘀斑要及时做血常规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主要症状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发热。”师晓东提醒儿童家长,当儿童出现面色苍白、浑身乏力、头晕、发烧,并且常见皮肤出现瘀斑、瘀点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做血常规等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

  根据临床发病状况,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大类。急性型再障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常以贫血或出血为主要发病特征,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症状。早期症状主要为血小板和粒细胞严重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和感染,严重贫血的症状出现稍迟。患者出血严重,除皮肤、黏膜出血外,常有内脏出血,比如呕吐、便血、尿血、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其中颅内出血和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慢性再障发病率成人多于儿童,起病缓慢,常以贫血为发病的主要特征,出现面色苍白、疲乏、心悸、气急、头晕、头痛等症状,少见发热、出血症状,常见的出血有皮肤黏膜出血和齿龈出血,很少有内脏出血,合并感染者较少,多见皮肤出血点,肝脾可有轻度肿大。

  氯霉素是引起再障常见药

  “如果使用氯霉素不当将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是引起再障的最常见的药物。”师晓东分析说,某些药物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会引起再障,主要包括化学毒物、抗肿瘤药物和其他毒性药物。青霉素、四环素、有机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磺胺、保泰松、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利眠宁等药物也可引起再障。

  电离辐射是导致再障的病因之一,早已为广大学者所认识。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可以进入细胞,破坏DNA和蛋白质,导致细胞破坏,而骨髓细胞对电离辐射尤为敏感。此外,病毒、细菌、寄生虫都可引起再障。

  再障患者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

  ①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损伤,造血功能衰减引起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骨髓的损坏会向近心端发展,疾病由轻到重,从易到难。从治疗效果看,病程短者、轻者疗效好;病程长者、重者疗效差,所以强调早期治疗勿误时机。

  ②定期检查血象,以便调换方子,切不要抱着一个处方数月不变。

  ③坚持治疗:骨髓是造血的场所,要使遭破坏的骨髓,重建恢复其造血功能,就需要有长的时间及疗程。骨髓破坏得越严重者,须时越长。

  ④维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统不是同步恢复,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有易有难。一般说来,有效病例血象三系恢复的次序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小板较难恢复,但也有少数三系统统不恢复者。如果血象恢复即停药,不能维持治疗,复发率较高。一般血象恢复正常后,短者需一年时间要维持治疗;长者三年以上,但药的数量和剂型可减少,病情稳定未见复发。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维持治疗时间。总之,维持治疗不可缺少,对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陈衍)

2010-12-30 03:15:00浏览1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便秘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哪个好
根据《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10%,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高达22%。便秘不仅会引起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长期存在还可能导致痔疮、肛裂,甚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在治疗便秘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那么究竟哪种治疗方式更好呢?实际上,便秘的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各有优缺点,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长补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的对比】1、治疗理念西医治疗便秘主要侧重于解决当前的症状,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改善肠道的蠕动、水分吸收等功能,以促进排便。而中医治疗便秘更注重整体观念,从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失调等方面入手,认为便秘是人体内部整体失衡的一种表现,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2、治疗效果西医治疗便秘在缓解症状方面往往起效较快,尤其是一些刺激性泻药和灌肠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大便干结、难以排出的问题。但对于一些慢性便秘患者,长期使用西药可能会出现药物依赖或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容易复发。中医治疗便秘虽然起效相对较慢,但通过整体调理,从根本上改善肠道功能,对于慢性便秘患者,在病情缓解后复发率相对较低,且能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3、适用人群西医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便秘患者,尤其是急性便秘发作或需要快速缓解症状的患者。而中医治疗更适合慢性便秘患者,以及一些希望通过调理身体整体功能来治疗便秘的患者。对于一些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不适合长期使用西药的患者,中医治疗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在实际临床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对于急性便秘发作的患者,可先采用西医的药物或灌肠治疗,快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然后,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服用中药进行整体调理,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复发。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进一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治疗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可遵循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如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排便、适当运动等,从多方面综合治疗便秘。【西医治疗便秘的方法】1、药物治疗①容积性泻药:像小麦纤维素颗粒这类容积性泻药,通过在肠道内吸收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从而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其作用较为温和,适合轻度至中度便秘患者。容积性泻药一般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而且它对肠道的刺激较小,相对比较安全。②渗透性泻药: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乳果糖口服溶液等属于渗透性泻药。它们能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阻止肠道内水分被吸收,同时吸引更多水分进入肠道,使粪便变得松软、湿润,易于排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常用于肠道准备以及治疗慢性便秘,起效相对较快;乳果糖口服溶液则常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它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在医生指导下可长期使用。③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酚酞片等是刺激性泻药。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蠕动来促进排便。刺激性泻药作用较强,起效也快,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损伤肠道神经,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还可能引发结肠黑变病等不良反应,所以一般仅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短期使用。④促动力药: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促动力药,能增强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力,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改善便秘症状。促动力药适用于肠道动力不足导致的便秘患者,与其他类型泻药联合使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灌肠治疗对于一些严重便秘患者,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灌肠是一种有效的紧急处理方法。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通过肛管经肛门灌入直肠甚至结肠,以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从而促进排便。灌肠液的成分和剂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常见的灌肠液有生理盐水、肥皂水等。不过,灌肠治疗一般需要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且不能作为长期解决便秘的手段,过度灌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和生理功能。【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1、中药调理①辨证论治:中医将便秘分为多种证型,通过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热秘型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等,常用麻子仁丸来清热润肠通便;●气秘型便秘:患者多有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等症状,可选用六磨汤以顺气导滞;●虚秘型便秘:又分为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和阳虚秘,针对气虚秘,常用黄芪汤来补气润肠;血虚秘则用润肠丸养血润燥;阴虚秘用增液汤滋阴通便;阳虚秘以济川煎温阳通便。②中药栓剂:如开塞露的中药改良剂型,其主要成分含有大黄、芒硝等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通过直肠给药,直接作用于肠道,起到润滑肠道、刺激排便的作用。中药栓剂与西药开塞露作用类似,但相对更注重整体调理,且副作用相对较小。2、针灸推拿治疗①针灸:针灸治疗便秘主要选取与大肠经、脾经、胃经等相关的穴位。例如,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刺激该穴位可调节大肠功能,促进肠道蠕动;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通调大肠腑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配合其他穴位,如支沟穴能宣通三焦气机,辅助排便。针灸治疗一般需要一个疗程,每周进行2-3次治疗,通过激发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肠道功能,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②推拿:推拿也是中医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按摩腹部,以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进行环形按摩,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的运化功能。还可按摩特定的穴位,如中脘穴、关元穴等。此外,推拿还可通过按摩背部的膀胱经和督脉,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便秘症状。推拿治疗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后可看到明显效果。【实用建议与注意事项】1、及时就医如果便秘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3周),或伴有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如肠道肿瘤、肠梗阻等。在明确病因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2、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尤其是一些刺激性泻药,长期滥用可能会对肠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对中医治疗感兴趣,可前往正规医院的中医科,由专业医生进行辨证论治。3、生活方式调整无论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都至关重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饮食上,要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喝水,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妇便秘用力排便对胎儿有影响吗
孕妇频繁便秘用力排便对胎儿可能有影响,用力时腹腔压力升高挤压子宫,影响胎儿血供,孕早期可能导致流产,孕晚期可能引发早产。但偶尔轻微用力且无不适,影响通常比较小。当孕妇用力排便时,腹腔内压力会升高。增大的子宫在这种压力变化下,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如果子宫频繁受到过度挤压,可能会影响子宫内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尤其在孕早期,胚胎着床尚不稳定,这种挤压和血液循环的改变可能增加流产的风险。到了孕晚期,过度用力排便可能会引发宫缩,若宫缩频繁且强烈,可能导致早产。然而,如果孕妇只是偶尔一次轻微用力排便,且身体并未出现明显不适,一般情况下对胎儿的影响可能较小。因为胎儿在子宫内有羊水的缓冲保护,羊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界压力对胎儿的直接冲击。同时,胎盘和脐带也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应对一些轻微的血液循环变化。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便秘用力排便潜在的风险。建议孕妇要重视便秘问题,预防胜于治疗。在饮食方面,增加含膳食纤维丰富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芹菜、香蕉、梨、燕麦、糙米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以软化大便。适度的运动也很关键,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若便秘问题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缓解便秘,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张继舜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便秘严重拉不出来怎么办
35岁患者张女士,近一周出现排便困难症状。患者既往排便规律,每日1次,近期排便频率降至每3-4天1次,且粪便干结呈羊粪球状,排便时间显著延长,需长时间用力。近两日,患者便意强烈但无法排出,伴腹部胀痛。患者遂至医院就诊,经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为功能性便秘。发病原因考虑与近期生活作息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有关。根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一项全球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6%的成年人饱受便秘的困扰,而在一些老年人群体以及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群中,这一比例甚至更高。便秘看似是个小问题,但长期严重的便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如腹痛、腹胀,还可能引发痔疮、肛裂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造成较大影响。那么,当便秘严重到拉不出来时,究竟该怎么办呢?【紧急应对措施】1、使用开塞露:开塞露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缓解便秘的外用药物,其主要成分一般为甘油或山梨醇。当便秘严重拉不出来时,可将开塞露插入肛门,将药液挤入直肠内。甘油等成分能润滑肠道,并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帮助排出干结的大便。开塞露起效相对较快,通常在使用后几分钟到半小时内就可能产生便意。但开塞露不宜长期频繁使用,以免形成依赖,影响肠道自身的排便功能。2、灌肠治疗:对于开塞露等常规方法效果不佳的严重便秘患者,灌肠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通过肛管经肛门灌入直肠甚至结肠,以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从而促进排便。灌肠液的成分和剂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常见的灌肠液有生理盐水、肥皂水等。灌肠治疗一般需要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但灌肠同样不能作为长期解决便秘的手段,过度灌肠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和生理功能。【药物治疗选择】1、容积性泻药:这类药物如小麦纤维素颗粒等,通过在肠道内吸收水分,使粪便的体积增大,从而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容积性泻药作用温和,一般需要连续服用数天才能见到明显效果,适合轻度至中度便秘患者。它的优点是副作用相对较小,对肠道的刺激也较弱。2、渗透性泻药:包括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乳果糖口服溶液等。渗透性泻药能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阻止肠道内水分被吸收,同时吸引更多水分进入肠道,使粪便变得松软、湿润,易于排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通常用于肠道准备以及治疗慢性便秘,起效较快;乳果糖口服溶液则常用于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它还能调节肠道菌群,相对较为安全,在医生指导下可长期使用。3、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酚酞片等属于刺激性泻药。它们主要通过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蠕动来促进排便。刺激性泻药作用较强,起效较快,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损伤肠道神经,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还可能引起结肠黑变病等不良反应,因此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仅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短期使用。4、促动力药: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促动力药可增强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力,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从而改善便秘症状。这类药物适用于肠道动力不足导致的便秘患者,与其他类型的泻药联合使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便秘的成因分析】1、饮食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中,精细米面、肉类等食物占比较大,而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相对较少。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若长期缺乏,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就会变得干结难以排出。此外,饮水过少也会使肠道内水分不足,影响粪便的湿润度,导致便秘。2、生活习惯:长期久坐、运动量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传输时间延长,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不规律的排便习惯,如经常抑制便意,也会使直肠对排便的敏感性降低,久而久之导致便秘。另外,睡眠不足、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功能的调节,进而引发便秘。3、疾病因素:一些肠道疾病,如肠梗阻、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便秘。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甲减、糖尿病等,也可能因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肠道动力异常,造成便秘。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便秘的副作用。【预防便秘的长期策略】1、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应达到25-30克。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水,可分多次饮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增强腹部肌肉力量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3、肠道菌群调节:肠道菌群对肠道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预防便秘。益生菌可以通过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或补充益生菌制剂来摄入。但要注意,益生菌制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同菌株的适用人群和效果可能有所差异。如果便秘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3周),或伴有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在使用药物治疗便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
王寿懿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宝宝便秘出血怎么办
林女士发现自己2岁的宝宝近几天排便时表情痛苦,还伴有哭闹。仔细查看后,发现宝宝的大便干结,表面附着有少量鲜血。这可把林女士吓坏了,赶忙带着宝宝前往医院。医生详细询问了宝宝的饮食、排便习惯等情况,并进行了简单的体格检查,诊断宝宝是因便秘导致直肠黏膜轻微破损,从而出现出血症状。根据《中国儿童便秘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2017)》,我国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约为3%-8%,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便秘不仅会让宝宝身体不适,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便血等问题,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宝宝便秘出血的常见原因】1、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如果宝宝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大便就会干结,难以排出,进而损伤肛门周围组织,引起出血。例如,有些宝宝不爱吃蔬菜、水果,却偏好肉类、精细米面等食物。2、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婴幼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肠道蠕动相对较弱。这使得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大便变得干结,增加了便秘和出血的风险。尤其是在宝宝添加辅食后,肠道需要逐渐适应新的食物种类和质地,如果此时喂养不当,更容易出现便秘问题。3、排便习惯不良: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也是宝宝便秘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没有及时训练宝宝定时排便,宝宝可能会因为玩耍等原因,抑制便意,久而久之,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变得不敏感,排便反射减弱,导致便秘。4、其他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便秘出血,如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但这类情况相对较少,在宝宝便秘出血病例中占比约5%-10%。此外,宝宝服用某些药物,如钙剂等,也可能引起便秘。【宝宝便秘出血的应对方法】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关键。多给宝宝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可以将蔬菜切碎后做成蔬菜粥、蔬菜泥。水果方面,苹果、香蕉、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直接给宝宝吃水果泥或切成小块让宝宝抓着吃。同时,要保证宝宝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适量饮水,这有助于软化大便,使其更容易排出。2、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从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就可以逐渐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在固定时间,如早餐后半小时,让宝宝坐在儿童专用马桶上,尝试排便,每次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即使宝宝没有便意,也不要强迫,坚持一段时间后,宝宝的排便反射会逐渐形成。3、腹部按摩:家长可以每天给宝宝进行腹部按摩。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家长将手掌搓热,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轻轻按摩宝宝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这样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4、适当运动:鼓励宝宝多活动,对于学步期的宝宝,可以多让其爬行、走路。适当的运动能增强宝宝的胃肠蠕动能力,减少便秘的发生。【宝宝便秘出血的药物治疗】1、缓泻剂:当宝宝便秘症状较为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它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有机酸,增加肠道内渗透压,使更多水分进入肠道,软化大便,促进排便。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也常用于儿童便秘(多用于2岁以上人群),通过增加粪便中的水分,使大便变软,易于排出。这些缓泻剂相对安全,但使用时需遵循医嘱,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肠道功能紊乱。2、开塞露:在宝宝出现急性便秘,大便干结难以排出,且伴有哭闹等不适时,可偶尔使用开塞露。开塞露能润滑肠道,刺激直肠蠕动,促进排便。但开塞露不能频繁使用,以免形成依赖,影响宝宝正常的排便反射。3、益生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益生菌安全性较高,适合儿童使用,一般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在使用药物治疗宝宝便秘出血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用药或更改药量。如果宝宝便秘出血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一周仍未缓解;或者出血量较多,大便中混有大量鲜血;又或者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发热等其他异常症状,都应及时就医。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如肠道息肉、肠套叠等,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