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可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曾有学者将非重型进一步分为中间型和轻型,从重型中分出极重型(VSAA)。国内学者曾将AA分为急性型(AAA)和慢性型(CAA);1986年以后,又将AAA改称为重型再障-I型(SAA-I),将CAA进展成的急性型称为重型再障-Ⅱ型(SAA-Ⅱ)。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骨髓造血组织显着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再障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点,即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明显减少,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
再障是较多见的造血系统疾病,青壮年发病率高,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半数以上找不到明显的原因,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再障;部分病例系化学、物理、生物、药物等因素所致,称为继发性或症状性再障。今天着重介绍药物引发的再障。
(一)抗生素
氯霉素、链霉素、金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新生霉素、先锋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等。其中氯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引起再障较多见,尤其是氯霉素引发再障率更高,故临床已鲜用或不用本品;青霉素G、先锋霉素、四环素偶尔引发再障,特别是长期应用;氨苄青霉素、新生霉素、林可霉素可致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减少。
(二)磺胺类药
有报道称,口服磺胺嘧啶与磺胺噻唑可引起血小板性紫癜。口服磺胺咪3克(4次分服),共用8克后,发生骨髓高度再障。
(三)消炎镇痛药
保泰松、消炎痛、布罗芬等可致再障。保泰松致再障最常见最严重,故临床已少用本品或停用;消炎痛可致再障,也可致单位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布罗芬可致粒细胞、血小板缺乏症。
(四)解热镇痛药
本类药引起再障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因水杨酸内服对胃刺激性大,仅供外用,故临床常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应用剂量过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易导致再障和粒细胞缺乏症。
(五)苯妥英钠、苯基乙丙酰脲
二药可诱发单纯性红细胞再障(简称纯红再障)由苯妥英钠引起者,其发病机理为DNA代谢的毒性抑制;苯基乙丙酰脲所致之“纯红再障”与免疫异常有关。
此外,还有氯磺丙脲(降血糖药)、安他唑啉、甲氰咪呱(抗组织胺药)、美散痛(镇痛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氯丙嗪、眠尔通、利眠宁(抗精神病及抗焦虑药)等,这些药若大剂量或长期服用都可引发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此,在应用以上药物特别是时间较长、剂量较大,应提高警惕,定期检查血象,密切注意早期毒性反应,一旦发现血液毒性反应应及时停药。
预防
一、防止滥用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特别是氯霉素、保泰松等一类药物,必须使用时,加强观察血象,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二、长期接触能引起本病的化学、物理因素的人员,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有害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周围环境。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由于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对骨髓毒性作用所引起。因此在有关的工农业生产中,要严格执行劳动防护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有害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周围环境。本病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低,因此要重视个人和环境的清洁卫生。
一旦感染发生,应及早到医院诊治。输血对本病是一种支援手段,但不应滥用。为防止血色病,一般血红蛋白在6g/L以上不宜输血。目前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用雄性激素治疗,中药对部分病人有效,对急重症再障可行异体骨髓移植或用于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陈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