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血液病:“既病防变”要重视

  血液病亦称为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原发于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和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其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也可以是继发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反应,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血液病的范畴。血液病“既病防变”很重要,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方法一:把中医防病思想用于血液病并发症“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是中基防病思想的重要方面。《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用于防止血液病出血有一定临床价值,例如白血病患者因放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及血小板下降,又应用激素干扰凝血机制,很容易出血,在没出血前投以西药止血药是没道理的,但如给以养血健脾、补肾凉血中药,则对预防出血会有现实意义。

  方法二:应用中医四诊发现血液病并发症的先兆。现代医学为血液病并发症的检查提供了微观的定量依据,但无法囊括诸多的严重并发症,更无法解决并发症的“先兆”。

  中医学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提示中医四诊可能提供并发症的先驱症状,是对西医诊断学的重要补充。例如曾遇一有胃出血史的胃癌患者,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指标及大便潜血检查均无异常,但逐渐面色红润、发热亢奋、脉弦大,舌红舌尖出现红点,提示有“血热妄行”的先兆,不久患者突然呕血1000ml。

  方法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并发症。应用中西两套方法治疗并发症常可提高疗效。例如应用抗生素后仍然高热不退者,应用犀角地黄汤或清开灵可协助降温。用萘普生、消炎痛治疗癌性发热可致大汗淋漓,服用五味子、浮小麦等益气固表中药可止汗防虚脱。

  阿霉素等蒽环类化疗药常引起心前区不适及心电图异常,口服中药生脉饮常可纠正这种现象,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常可在抢救中发挥长处,如在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的抢救中,为了止血而用止血芳酸等止血药,这种药稍有过量便会促进微血栓形成而减少组织灌流。

  为了溶解血栓有时要用肝素等活血药,这在血小板减少情况下又易致出血,在短期内既要止血又要溶解血栓的情况下,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用药矛盾,这时中药配合常可改观。

  一是中药止血药如藕节、仙鹤草不增加血黏度,配合肝素溶解血栓可排解出血之忧。

  二是当归、赤芍等养血药活血而不致引起出血,与西药止血药配合可防止形成微血栓。

  三是三七、血余炭、蒲黄等中药止血又活血,这种双向作用正好符合治疗DIC既止血又活血的需要,如能配合西药则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特点。

(实习编辑:陈衍)

2010-12-08 02:24:00浏览7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