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血液疾病 > 白血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优势在哪?

举报/反馈
2010-11-06 00:01:0039健康网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组织肿瘤性疾病。本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并呈克隆性增生。根据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出血证”、“积聚”及“痰核”等范畴。我国每年新发生白血病人4万多人,是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十大高发性恶性肿瘤之一。

  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三个亚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M0-M7八个亚型,慢性白血病常见的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西医主要采取化疗杀灭白血病细胞,但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的将坏细胞完全杀灭,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是引发复发的根源。要想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主要靠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白血病治疗的中药,因为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可以在白血病细胞低于106时彻底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化疗可以迅速的杀灭白血病细胞,但我们应该辨证地看问题,不能一味的杀死坏细胞。当病人体质较差,出现耐药时,就不能急于上化疗,既要治“病”,还要治“人”,此刻,中医所谓“固本”很重要。所以中西医相结合会更好的控制病情,从而达到最佳疗效,且此治疗方法治愈率高。西药不能代替中药,中药也代替不了西药。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优势在哪?

  我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小儿急淋完全缓解率在90%以上,治愈率达50%左右。急非淋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90%可以完全缓解,大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治愈,其他类型白血病缓解率也达到80%以上。对于部分慢性白血病患者而言单纯中药治疗即可完全缓解,并能有效的预防慢性白血病急变。

  经过大量病例观察,中药治疗白血病有以下几点作用:

  1、中药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中药可配合化疗,增加化疗敏感性,也就是抗耐药,亦可以对抗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保护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复,防止化疗药物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2、中药可有效控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例如“袪白胶囊”等药物。

  3、中药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也就是说使白血病改邪归正,从而使白血病的治疗达到一个很好的疗效。

  经临床实践及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我院制定“急则西医为主,缓则中医为主”的原则,即“急则治标,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缓则治本,中医为主,西医辅助”。此治疗原则应用于临床能收到可喜的成果,且前景广阔。

  从临床意义上讲,“髓毒”既体现了该病的病因特点,又可概括病程中证候变化特性,还能展示本病中医发病机制及演变趋势。

  可见,“髓毒”是动态概念,具有发展的涵义。而“血证”、“虚劳”、“积聚”病名只是“髓毒”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临床特殊表现,因而,用“髓毒”病证名称更符合临床实际。

  治疗:

  1.辨证施治

  (1)毒聚气滞型

  主证: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见有面色悔暗,或紫红,气短乏力,倦怠自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胁下瘕积,舌质紫暗,脉象弦涩。

  治法:活血解毒,清热祛瘀。

  (2)毒瘀内结型

  主证:面色紫暗,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目眩晕,午后低热,咽干舌燥,胁下症积块逐渐增大,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舌淡少苔,脉象细弱。

  治法:通血解毒,祛瘀散结。

  (3)阴精亏虚型

  主证:面色紫暗,形体消瘦,口舌干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多梦遗精,胁下癜积,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脉细而数。

  治法:滋养阴血,补肾益精。

  (4)阴阳两虚型

  主证:午后潮热,或高热不退,肌肉大消,卧床不起,面目虚浮,腹大如鼓,积块不消,舌暗无苔,脉象虚极。

  治法:滋阴养血,温肾壮阳。

  2.外治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病变源于骨髓,主要以内治法为主。但对脾脏明显

  肿大,已经影响进食或出现明显疼痛者可采用外治法。

  3.兼证治疗

  (1)疼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周身疼痛比较轻微,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但巨脾可产生脾周围炎导致疼痛发生,临床以脾区疼痛为主者,根据“不通则痛”与“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可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2)血证:见于本病急变期,由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所致。此时出血多见气不慑血或血热妄行证候。

  (3)发热:发热是本病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疾病的加速期与急变期。发热可由疾病本身所致,也可由白细胞减低招致感染所致。根据中医理论,疾病本身所致的发热多见阴虚内热证候,也可以见气虚发热证候;感染导致的发热多见热毒内盛或外感邪毒证候。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陈衍)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