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

  血小板减少的主要表现为:

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首先子、口腔龈等部位出血;身体有血斑;轻微的碰触即可导致身体淤血;皮肤创伤则长时间流血;有便血的现象(一般是内部出血导致)。伴随腹痛头痛等;长期出血必然导致皮肤暗黄,精神萎靡不振等。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最常规最典型现象有身体有紫癜牙龈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

  (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急性型较少见,儿童居多,常于春季或初夏发病;病前1-3周多有上感病史。

主要表现为

  ①急起畏寒发热;

  ②出血部位广泛,皮肤黏膜出血广泛且严重;

  ③脾脏肿大;

  ④预后良好,大多数半年内可治愈或自愈,仅少数病例转达变为慢性型;

  ⑤血小板<50×109/升。

  慢性型较多见,多发生于女青年。主要表现为:

  ①起病缓慢,病程长;

  ②出血轻,一般为皮肤、鼻、齿龈出租因和月经过多;

  ③可以轻度脾肿大;

  ④少部分可痊愈,大部分反复发作而迁延数年;

  ⑤血小板多在50×109/升以上。

  血小板<100×109/L 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低于50×109/L 时,存在出血的危险性,可有皮肤、黏膜出血; 低于20×109/L 时, 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 低于10×109/L 则极高度危险。

  (一)一般处理

  处理血小板减少症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血小板< 50×109/L 时, 应减少活动, 预防损伤, 避免搬运重物, 防治便秘;

  (2) 维持收缩压在18. 7 kPa 以下, 预防颅内出血;

  (3) 避免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

  (4) 避免肌肉注射等创伤性操作, 操作后必须局部按压5~ 10 分钟以上;

  (5) 一过性血小板减少时可考虑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6) 血小板低于20×109/L 或有出血时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7) 输血小板后发生寒颤时应及时使用哌替啶。

  (二)输血小板的指征

  输血小板依然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标准方法。一般血小板低于20×109/L时, 有指征输注血小板, 但也有学者认为血小板10×109/L 以下时才考虑输血小板。血小板输注1~ 4小时后, 应评价血小板增加数量, 每输1 单位血小板一般会增加5~ 10×109/L 。

  (三)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 ietin, TPO)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 ) 已进入临床。

  它能降低患者因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输注血小板量, 具有明显促进血小板恢复作用。V adhan 等报道29 例妇科肿瘤患者接受rhTPO 治疗, 其合适剂量为1. 2 Lg/kg, 隔日1 次, 共4 次。没有液体潴留、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其中1 例出现轻度的抗体滴度升高。白细胞介素-11 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 批准用于临床, 也能减轻患者因抗癌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 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 促进血小板的恢复。常用剂量为50 Lg/kg。主要毒副反应有液体潴留、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

  怎样预防血小板减少?

  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如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

  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据实际情况,适当参加锻炼,避免七情内伤,保持心情愉快,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

  斑疹病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抓搔划破皮肤弓随感染。

 

(实习编辑:陈衍)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2010-10-20 01:38:00浏览9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