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提醒,肠中风是缺血性肠病的俗称,尤其好发于老年人,肠中风并不罕见。2006年,年仅68岁的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就是死于这个疾病。
人上了年纪,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很常见。而且,硬化不仅可能在心脏及脑血管发生,腹腔内动脉血管也会逐渐硬化,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如果这两根血管因硬化严重,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灌流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因为和脑血管发生阻塞称为“中风”的机制类似,所以俗称“肠中风”。
腹痛和便血是肠中风最突出的表现,有时可以自行缓解,但又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更长。除此之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日渐消瘦等症状,急性期还会伴有腹部剧烈性绞痛。轻者腹痛反复得不到缓解,重者发生肠坏死,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因此,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郅敏提醒,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一旦出现便血和腹痛,或近期经常饭后腹胀、隐痛、不适,服用消化药无效,且反复发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控制“肠中风”急性发作。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 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陆伦根提醒,哪些人容易得肠中风呢?
陆伦根主任分析指出,肠中风往往会盯上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常见的就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他们的共同点是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会危害心脏,它还是一种全身性病变,为肠道供血的大血管也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等情况。与健康人相比,这些人更易发生肠系膜血管的栓塞和血栓。
其次,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外伤骨折、长期卧床的病人也要警惕肠中风。因为肠系膜上的动脉口径较大,极易接纳从心脏脱落的栓子从而发生栓塞。大约有50%的肠中风患者都属于上述几种情况。
此外,患有全身性血管病变,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由于肠道小动脉受累,相应的肠管也容易由于血液供应不良而出现缺血性改变,引发肠中风。长期口服避孕药、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急性胰腺炎等也和肠中风有一定关联。
远离肠中风,还得从健康饮食、保护血管做起。预防肠中风,最主要的还是控制动脉硬化。老年人定期应复查血压、血糖等相关指标,检查血脂成分、血液流变等项目,控制好饮食结构,营养均衡,饮食应清淡,少吃动物性脂肪,控制好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