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针对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的非处方药,多潘立酮不仅是很多中国家庭药箱的常备药品,而且也是很多国人出差旅游随身携带的应急药物。可是,最近一条“关于多潘立酮片药物不良反应”的帖子将多潘立酮推向风口浪尖。文章中指出,多潘立酮这种胃肠促动药,在国内被不少患者当做助消化药长期使用,在国外却多次被警示,甚至建议限制使用。
其实,胃动力不足药物并非仅有西药可选。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中药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古方与验方,在治疗“胃动力不足”领域更是名方辈出,不少古方也成功的实现了现代化,并走向市场。
然而,站在21世纪,我们却发现,当西药销售额动辄上百亿,当源于中药的韩药、日药发展势头正劲之时,中药却面临着“难以走出去”的尴尬局面。
消化不良?中药千年之前已有名方!
在近日热转的微信文章中,多潘立酮片被提示有包括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猝死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
对此,9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总局关于修订多潘立酮制剂说明书的公告(2016年第152号)》。说明书中最主要的几项修改在于用药量、用药时间与用药人群。该公告颁布之后,诸多人士发现,广受好评的胃动力西药并非人人都适用。
多潘立酮的毒副作用或许没有报道的那么夸张,但大众对西药的副作用认识不足以及用药安全等问题仍发人深省。针对这一事件,很多消化科医生和药师也不建议患者把多潘立酮作为助消化药来长期使用。
那么,对付腹胀、腹泻、便秘、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除了多潘立酮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专家认为,碰到胃胀、腹胀的情况,没有必要马上吃药,可以先通过散步等适度运动来改善胃动力,也可以通过食物调理,选择清淡的饮食,或吃一些山楂等消食的食物来缓解。
“作为患者,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其次,注意调养肠胃,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情绪稳定;再者,少吃易引起腹胀的食品如汽水、可乐等,减少胃肠道内的气体;然后,减少不宜消化食物、刺激性食物摄入如大量脂肪、蛋白质、甜点、豆制品、薯类的摄入;同时,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促消化也可采用中药调养护胃。历经千年积累,中医在浩如烟海的中药材中挖掘出众多具备调养健胃的经典中药,如木香、乌药、积壳等,可有效缓解民众常见的各种肠胃不适、积食腹胀。
在宋代医学名著《严氏济生方》中,以上述药材为主的多种中药材开始形成复方制剂,融各家之所长,汇四物之妙,形成了一种被称之为“四磨汤”的民间验方。不仅药力提升,适用人群更广,被湖南、福建、江西等多个长江中下游的省份广泛应用。湖南等地的儿童在出生后,家长必然亲自用木香、乌药、积壳、槟榔磨上一碗四磨汤,保佑婴孩身体康健,肠胃通畅,直至三岁婴孩长成方止。
从药理机制上而言,四磨汤组方精妙,浑然天成。方中的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四药合用可理气调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完全符合 “气上宜降之,气逆宜顺之” 的中医理论。并且由于是纯中药、见效快,对于治疗儿童肠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
为创新中药点赞!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仅有预防作用,而且毒副作用低,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中医药也必然在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历史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为了加快中医药现代化步伐,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优秀企业开始加大临床研发力度,投入巨资进行生产线现代化改造,从口感、剂型等多方面着手,为民众研发体验更佳的中药适用方式。
以四磨汤为例,在近千年的流传历史中,乌药、人参、沉香、槟榔四味中药均需民众亲自炮制、研磨、饮用,不仅费时费力,且饮用口感不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生产厂家借助国家创新扶植政策二次研发,并通过委托专业药物机构进行临床实验,不断改进引用方式,创造了中药口服液单品年销量破3亿支的“中药口服液神话”。
中医药领域相关专家多次呼吁,只有树立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才能树立对祖国传统医药的信心。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医药领域智慧的结晶,中医药在保卫人民健康安全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支持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