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有效治疗尖锐湿疣三大药物

  尖锐湿疣一直影响着很多人的身体健康,这种疾病是属于性病的一种,大部分的传播途径是由性传播造成的,只有少一部分是通过表皮破裂接触病毒感染所致。有什么好的方式治疗尖锐湿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1)0。5%鬼臼毒素酊(或0。15%霜)适用于治疗直径≤10mm的生殖器疣,临床治愈率可达90%左右。用药疣体总面积不应超过10cm2,日用药总量不应超过0。5ml。用药后应待局部药物自然干燥。副作用以局部刺激作用为主,可有瘙痒、灼痛、红肿、糜烂及坏死。另外,此药有致畸作用,孕妇忌用。

  (2)5%咪喹莫特霜治疗尖锐湿疣,疣体的清除率平均为56%。该疗法的优点为复发率低,约为13%。出现红斑不是停药指征,出现糜烂或破损需要停药并复诊,由医生处理创面及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副作用以局部刺激作用为主,可有瘙痒、灼痛、红斑、糜烂。妊娠期咪喹莫特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孕妇忌用。

  (3)80%~90%三氯醋酸或二氯醋酸需由医生实施治疗。使用时,在疣损害上涂少量药液,待其干燥,此时见表面形成一层白霜。在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正常皮肤和黏膜,如果外用药液量过剩,可敷上滑石粉,或碳酸氢钠苏打粉)或液体皂以中和过量的、未反应的酸。此药不能用于角化过度或较大的、多发性以及面积较大的疣体。不良反应为局部刺激、红肿、糜烂等。

  以上是有关有什么好的方式治疗尖锐湿疣的相关介绍,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帮助到您。以上药方仅供大家参考,千万不要私自乱用。希望我们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疾病的疗法,让您在生活中,可以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更多治疗的问题,可以直接咨询在线专家。

2014-09-24 01:38:40浏览9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周文明
精选
周文明主任医师皮肤性病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去咨询
白癜风、复发型白癜风、老年白癜风、发展型白癜风、银屑病等疾病,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皮肤病、性病的诊治,对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
王丽娟
精选
王丽娟主治医师皮肤性病科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去咨询
1、面部年轻化的非手术的微整形治疗:肉毒素减轻眉间纹、眼角纹、额纹、矫正咬肌肥大(瘦脸)、腋下及手足多汗症等;透明质酸美塑注射治疗;2、面部美容相关性皮肤病的光、电综合治疗:青春期痤疮、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湿疹、面部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性皮肤病;3、面部美容相关的护肤指导、咨询,水杨酸、果酸、混合酸等化学换肤术;4、色素性皮肤病的激光治疗;如雀斑,晒斑,褐青色斑,太田痣、伊藤痣,咖啡斑,痤疮痘坑痘印,毛孔粗大,汗管瘤,瘢痕,鲜红斑痣,血管瘤,光子嫩肤。5、面部色素痣等良恶性体表肿瘤的美容微创手术治疗。6、顽固性皮炎湿疹、银屑病、中重症痤疮、脱发、白癜风,黄褐斑,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赵一栋
精选
赵一栋副主任医师皮肤性病科
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
去咨询
擅长损容性皮肤病【痤疮(青春痘)、白癜风、扁平疣、激光美容(祛斑、瘢痕、血管瘤、脱毛等)、皮肤除皱】、皮肤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湿疹、各类皮炎、银屑病、荨麻疹、梅毒、尖锐湿疣等疾病的诊治。
查看更多性病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两岁宝宝多少颗牙齿正常
两岁宝宝牙齿的正常数量通常在16颗至20颗之间,但这一范围可能受到遗传、营养和咀嚼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牙齿发育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在两岁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乳牙已经开始逐步萌出并趋于完善。通常,乳牙会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至8个月之间开始萌出,到30个月左右时,20颗乳牙通常会全部萌出。因此,在两岁这个时间点,宝宝的牙齿数量多数会落在16颗至20颗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牙齿数量包括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以及第二乳磨牙等各类乳牙。然而,宝宝的牙齿萌出数量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宝宝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出牙较早,那么宝宝出牙早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其次是营养因素,如果宝宝在日常饮食中能够及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质,那么牙齿萌出的速度可能会相对较快。反之,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质,可能会导致牙齿萌出延迟。此外,宝宝的咀嚼训练也会对牙齿萌出速度产生影响,如果宝宝总是吃流食,未能充分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那么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针对两岁宝宝牙齿数量的情况,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首先,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口腔问题。其次,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以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同时,家长还可以适当引导宝宝进行咀嚼训练,如给宝宝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以锻炼宝宝的牙齿咀嚼能力。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3个月的宝宝不吃奶怎么回事
宝宝3个月大时出现不吃奶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生理性厌奶期、环境因素影响、喂养方式不当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性厌奶期:部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生理性厌奶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对吃奶不感兴趣。这通常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应保持耐心,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情况。2、环境因素影响:宝宝吃奶时若周围环境嘈杂或光线过强,可能会分散其注意力,导致不愿意吃奶。家长应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吃奶。3、喂养方式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奶嘴大小不合适,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感到不适,从而拒绝吃奶。家长应调整喂养姿势,选择合适的奶嘴,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吃奶。二、疾病因素:1、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如鹅口疮、口腔溃疡等,会导致宝宝口腔疼痛,不愿吃奶。家长需观察宝宝口腔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干混悬剂或局部止痛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凝胶。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等,会导致宝宝食欲不振,不愿吃奶。家长可尝试拍嗝、按摩腹部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会引起宝宝全身不适,影响食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家长应保持冷静,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同时,应保持耐心和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若怀疑疾病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围产期保健科检查妇科病准确吗
围产期保健科检查妇科病通常是准确可靠的,这是因为围产期保健科具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够对孕妇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妇科问题。围产期保健科作为专门负责孕妇和胎儿健康的科室,其职责包含了孕前、孕期以及产后的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在妇科病检查方面,围产期保健科拥有专业的妇科医生和护士团队,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及附件区的视诊、触诊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同时,科室还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如B超、阴道镜等,这些设备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显示妇科器官的结构和异常情况。该科室通过白带常规检查、宫颈涂片检查、子宫超声检查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这些疾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阴道炎患者,可以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甲硝唑栓、替硝唑栓等。对于宫颈炎患者,则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奇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妇科病的准确诊断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检测设备,还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在进行妇科检查前,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避开月经期、避免同房、保持外阴清洁等。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病史,以便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若检查结果出现异常,患者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此外,孕妇在围产期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妇科问题,保障母婴健康。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预产期怎么算时间
预产期是预计胎儿出生的日期,计算方法多样,常见的计算方式包括末次月经日期法、超声检查法等,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情况。最为广泛使用的预产期计算方法是以末次月经首日为基础。对于月经周期规律,即周期在21至35天,平均28天左右的女性,从末次月经首日开始计算,往后数280天(40周)就是预产期。具体算法为,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例如,若一位女性末次月经是1月1日,月份1加9为10,日期1加7是8,那么预产期就是10月8日。这种算法基于女性规律的排卵周期,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受精后开始怀孕进程。但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该方法误差较大,因为其排卵时间难以准确预估,会导致预产期推算不准确。超声检查是精准计算预产期的重要手段。在孕早期,通过超声可测量胎儿头臀长(CRL),医生运用特定公式,能较为准确地推算出怀孕周数,进而得出预产期。在孕中晚期,超声还能通过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多个指标,综合评估胎儿大小,以此推算预产期。相较于末次月经日期法,超声检查不受月经周期影响,能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胎儿实际发育情况。若孕妇想准确知晓预产期,建议及时就医结合末次月经日期、超声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预产期。孕妇不要自行盲目计算,以免出现误差,影响对分娩时间的判断。若对预产期计算存在疑问,可随时与医生沟通,获取专业解答。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