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化验,阳性就是梅毒吗?

  默默地做着家务,想通过劳累来驱散心中的忧虑。这一切皆源于一张梅毒化单。

  60高龄的王教授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准备住院治疗。入院前医生给王教授作全面检查,其中包括梅毒血清学检查。化验报告单出来,上面赫然写着:RPR(一种梅毒筛选试验)阳性,滴度1:4;TRHA(一种梅毒证实试验)阳性。这无异于晴天霹雳,生活态度十分严谨的王教授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什么时候感染上了梅毒?

  消息很快在学院传开了,风言风雨给王教授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更让他担心的是,如果自己真的患了梅毒,老伴是否会被传染?知夫莫如妻,王师母对相濡以沫数十年的丈夫十分了解,她不相信眼前的化验结果,建议老伴再去医院检查和咨询。

  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仔细询问了王教授的生活史和既往病史,又仔细地做了体查,并为王师母也做了梅毒化验。体查中,未发现两位老人腹股沟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无任何梅毒的皮肤损害。王师母的梅毒化验结果为阴性。综合分析后我断然下了结论:王教授并未患梅毒,梅毒化验结果属假阳性。

  为什么梅毒化验会出现假阳性呢?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感染梅毒后,人体内会产生两类抗体,类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另一类则是针对类脂质的抗体。针对类脂质的抗体因不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因此无特异性,除感染梅毒外,患另外一些疾病以及生理状况的改变,体内也可能产生低滴度的抗类脂质抗体。诊断梅毒时,所做的梅毒血清学检查即检测这两类抗体。前面提到的RPR试验,即为检测类脂质抗体的实验;而TPHA则为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因RPR是检测类脂质抗体,而不是直接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实验,因而无特异性,凡能导致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均能使RPR阳性。除梅毒外,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麻风、疟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海洛因成瘾等,都可导致RPR阳性。

  梅毒以外其他原因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特点,滴度一般较低,小于1:8。RPR实验容易出现假阳性,医生常同时做特异性较强的TPHA实验来证实梅毒诊断。值得一提的是,TPHA等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实验,在一般人中也有1%的假阳性。国内曾报道某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TPHA阳性者竟有一半是假阳性。已知可造成TPHA阳性的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糖尿病、结肠癌、淋巴肉瘤、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麻风、生殖器疱疹、海洛因成瘾等。

  除疾病外,某些生理状况的改变,如妊娠,也可导致RPR及TPHA阳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梅毒血清学检查,假阳性率较一般人高,有报道可达2%。许多老年人患常见的内科疾病,也可导致梅毒化验阳性。不久前,国内某医院报道,他们收治的5例63~80岁老年内科疾病患者,分别患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住院期间,均出现过RPR和TPHA阳性。

  梅毒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诊断梅毒,除依据化验结果外,更重要的依据是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史和既往病史,以及详细的体查。综合分析后慎重作出判断,才能避免梅毒化验结果假阳性造成的误诊。

2014-06-28 03:39:47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任守臣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三甲
小孩得了自闭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孩患自闭症的病因较为复杂,涵盖非疾病因素,如遗传因素;以及疾病因素,例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结节性硬化症等。建议家长积极参与专业的家长培训课程,学习与自闭症孩子沟通和相处的技巧,掌握家庭干预的方法,配合机构的治疗,共同促进孩子的康复。一、非疾病因素:相关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通常存在多个基因的突变或变异,这些基因涉及神经发育、神经递质传递等多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例如,某些基因的改变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导,导致大脑功能异常,从而引发自闭症相关症状。二、疾病因素:1、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孕妇在怀孕期间若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风疹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胎儿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尤其是影响神经元的迁移和分化,从而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2、结节性硬化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患者的脑部会出现多个结节状的硬化病灶,这些病灶会干扰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正常信号传递,影响大脑的功能,进而引发自闭症症状。对于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家庭,建议尽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自闭症评定量表、智力测试、语言能力评估等,以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轻度自闭症的表现症状都有哪些
轻度自闭症主要有社交障碍、语言发展迟缓、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表现症状。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会对个体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产生显著影响。1、社交障碍: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较为被动,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例如在集体活动中,通常是独自玩耍,不理会其他孩子。对社交互动的兴趣较低,不擅长主动发起或维持对话,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不理解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如轮流说话、分享玩具等,难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2、语言发展迟缓:此类患者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可能落后于同龄人。可能说话较晚,或者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一些问题,如词汇量有限、语句简单、表达不够清晰准确。在语言理解方面,可能对一些抽象概念、隐喻或幽默的理解存在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在对话中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3、重复刻板行为:轻度自闭症患者会经常出现一些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行为通常是无目的的,且会在不同场合频繁出现。还可能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强烈的偏好,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等,很难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或干扰。4、兴趣狭窄:患者还可能对周围的事物兴趣范围较为狭窄,其只专注于少数特定的事物或领域,如只对数字、字母、某种交通工具等感兴趣,而对其他常见的儿童活动或兴趣爱好缺乏兴趣。这种狭窄的兴趣表现得较为极端,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特定的事物上,对其他方面的信息则关注度较低。对于有轻度自闭症表现的个体,建议尽早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干预。干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语言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同时,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也非常重要,例如提供结构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其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利培酮,可用于改善自闭症患者的一些行为问题和情绪症状。但药物治疗需谨慎,应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考虑。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在哪里
孤独症和自闭症没有区别,两者指的是同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会对患者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产生显著影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诸多挑战。目前孤独症(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约70%-90%的病因与遗传有关,多个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早产、低体重出生等,都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进而增加孩子患孤独症(自闭症)的几率。此外,神经生物学因素也有一定关系,患者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异常,如大脑体积增大、神经元连接异常等,也会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和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增加患病风险。孤独症(自闭症)患者在社交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对他人的呼唤反应淡漠,在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入。沟通能力上,语言发展迟缓,部分患者可能很晚才学会说话,即便有语言能力,也常出现答非所问、难以维持对话等情况。行为模式较为刻板,会反复做同一种动作,如拍手、踮脚尖走路等,兴趣范围狭窄,对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痴迷,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观看同一部动画片。对于患孤独症(自闭症)的患者,早期干预极为关键。治疗应以综合干预为主,其中行为疗法是重要手段,通过系统训练帮助患者提升社交技巧、沟通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药物治疗,如使用氟哌啶醇,可辅助缓解部分伴随症状,如焦虑、抑郁、多动等,但需严格遵医嘱。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倒退型自闭症一般几岁出现
部分倒退型自闭症会于3-6岁出现,此阶段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复杂的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致使孩子原本已获得的技能发生倒退。大脑神经连接在3-6岁时仍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这个时期,大脑会进行突触修剪,去除冗余的神经连接,以优化大脑功能。然而,患有倒退型自闭症的孩子,大脑神经连接可能出现异常的修剪过程。一些原本支持语言、社交和认知发展的神经连接被错误修剪,可能导致已形成的技能受损。如大脑的前额叶皮质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在这一时期出现紊乱,而前额叶皮质对语言表达、社交行为的调控至关重要,连接异常可能使得孩子在语言沟通和社交互动方面的能力逐渐减退。3-6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学校,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这一变化对部分孩子而言可能成为诱发倒退型自闭症的重要因素。学校的集体生活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在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以及新的规则和要求时,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当压力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就可能导致其行为和情绪出现异常。同时,学校生活节奏快,孩子可能无法获得像家庭中那样细致的情感关怀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这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致使其在社交、语言等方面的技能出现倒退。一旦怀疑孩子出现倒退型自闭症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和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成长环境。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