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性病 >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常识“集中营”

举报/反馈
2011-08-01 00:09:00中华网

  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巨细胞病毒主要侵犯上皮细胞。由于感染该病毒可出现巨大细胞,故名巨细胞病毒。它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在人体内引起多种疾病,并可能与致癌有关,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病原体 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群,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样结构,是一种大DNA病毒,直径为80-110纳米,病毒壳体为20面对称体,含有162个壳粒。周围有单层或双层的类脂蛋白套膜。它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以上亚型。它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一般用人的纤维母细胞培养。它在体外生长缓慢,复制周期为36-48小时。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细胞和核变大,有包涵体形成。核内包涵体周围与核膜间有一轮“晕”,因而称为“猫头鹰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形态学诊断意义。

  传染源 传染源是患者和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他们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精液、尿液、乳液子宫颈分泌物中排出病毒。如果与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异性性交,而恰好此人此时处于排毒期,则可能被感染。如果孕妇在性生活时染上病毒,则可引起胎儿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据统计,由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孕妇所造成的新生儿的感染率可高达23%,而围产期感染比宫内感染的百分率更高。有人报道约13%的母亲的初乳和乳汁中有病毒排出。此外,输血也常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与输血的数量呈正比,尤其是当血清阳性的供血者给血清阴性的受血者输血时,其感染的危险性最高。此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移植者中,有90%在尿中可查到病毒,或抗体明显增高。艾滋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病毒感染,或使原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复活。

  临床表现 因感染途径不同而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有20%在出生时任何症状,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有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围产期感染的婴儿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只有少数在出生后3个月发生间歇性发热、肺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比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疲乏。在发热1-2周后,血液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且有异形性变化、脾肿大和淋巴结炎等。因输血所致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输血后3-4周,症状与一般的巨细胞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同,偶尔可发生间质性炎、肝炎脑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肾移植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几乎都会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50%-60%症状,40%-50%的病人表现为自限性非特异性综合征。艾滋病患者几乎都有巨细胞毒感染,有广泛的内脏损害。

  诊断 仅靠临床表现尚不能确诊,而需依靠各种实验室手段,如病毒分离、电镜检查、抗体测定、免疫荧光或免疫过化物酶染色、如病毒分离、电镜检查、抗体测定、免疫荧光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瑞特—姬姆萨染色或帕氏染色(检查胞浆或核内有包涵体)等。

  治疗 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许多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胞苷等对巨细胞病毒感染无效。无环鸟苷在试管内对病毒有效,但在人体内无效。白细胞干扰素能延迟病毒的分泌,但未见临床症状的改善。

(责任编辑:韩欢  实习编辑:张曼)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