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梅毒发病率大增 性工作者高危!

  北大医学部性学中心研究员薛大奇曾接诊过一名苦恼的病人:他的脸上长满了青春痘,几年来内服外用过痤疮药,但脓肿结节久治不愈。他最终被确诊为二期梅毒,这才是痤疮的罪魁祸首。

  不久前,一篇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对中国的梅毒现状提出警示。这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副主任陈祥生和两名外国专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指出,自从青霉素普遍使用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梅毒发病率出现了如此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共报告梅毒327433例,较2008年增长了17.09%,居全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三位。在报告系统比较完善的上海,梅毒已成为最经常被报告的传染病。

  这一数据只揭开了中国梅毒疫情的冰山一角。许多感染者没有症状,或没有去正规医院检查,他们都不在监控数据内。“实际发病率还要高很多,”陈祥生告诉本刊记者,“梅毒已是目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以更“低调”的面目死灰复燃

  梅毒,一种由苍白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起源于美洲。1493年,哥伦布和船员将它带回欧洲,梅毒在欧洲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广东,新中国成立前,许多中国城市的梅毒患病率高达5% ~ 10%,在北京、上海等地,85%的妓女患有梅毒。

  解放初,中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止卖淫运动,妓院被关闭,涉及人员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性病治疗。1964年,时任北京医学院院长兼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的胡传揆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已基本消灭了性病!外媒惊呼,这是“东方的奇迹”。

  从此梅毒渐渐淡出公众视野。中国撤销了大部分性病防治机构,医院不再开设性病专科,医学院校取消性病课程。对中国人来说,性病似乎已与己关。流病学家、暨南大学医学院教授王声回忆说,那时“连皮肤科、泌尿科和妇产科医生都不懂性病的临床治疗”。

  然而梅毒并未绝迹,1979年12月,重庆报告梅毒病例。实际上,此前部分地区已有不公开的零星病例报告。1973年,乌鲁木齐确诊2例传染性梅毒,次年又发现1例早发性先天梅毒。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大量流动,梅毒发病率逐渐增加,尤其是从1993年开始,梅毒病例报告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在1993年到1999年间,年均增长85%。

  与500多年前相比,如今的这种苍白螺旋体变得更为“低调”。中国去年报告的梅毒病例中,1/3以上属于隐性梅毒。隐性梅毒通常不会表现出“长恶疮、发臭味”等典型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也就更容易传播。

  在5月16日开幕的第五届全国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主任王宝玺指出,如果不加控制,半个世纪前梅毒泛滥成灾的现象也许又会重演。

  社会文化的“宽容”加剧传播

  因为廉价的青霉素可以治疗梅毒,预防梅毒的公共卫生意义往往被低估。

  梅毒会明显增加艾滋病传播的风险。陈祥生表示,新近的研究表明,非常早期的艾滋病毒感染与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造成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占艾滋病感染总人数的至少40%。

  令人担忧的还有母婴传染带来的胎传梅毒。2008年,中国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例以上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妊娠期间,未治疗的早期梅毒可导致25%的死产和14%的新生儿死亡,总的围产期死亡率达40%。

  性工作者、购买性服务者、同性恋等是梅毒传播的高危人群。广西自治区疾控中心一位研究人员告诉本刊记者,他所接触到的除性工作者以外的梅毒患者,全部是嫖娼感染的。

2011-04-28 04:15:00浏览10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马拉色菌毛囊炎吃什么药
马拉色菌毛囊炎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真菌口服药、外用抗真菌药、角质剥脱剂等。需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1、抗真菌口服药: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口服抗真菌药物。该药物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合成,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从而发挥强大的抗真菌作用。氟康唑也属于此类药物,其抗菌谱广,对马拉色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口服给药,可在体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治疗效果。2、外用抗真菌药:外用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酮康唑乳膏是常见的外用抗真菌药物,能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每天涂抹于患处,可有效改善马拉色菌毛囊炎引起的丘疹、瘙痒等症状。联苯苄唑溶液也是常用的外用药物,其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能快速渗透皮肤,抑制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对马拉色菌毛囊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角质剥脱剂:水杨酸等角质剥脱剂可帮助去除皮肤表面过度角化的角质层,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到毛囊内,增强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同时,其还能改善毛囊口角化异常,防止毛囊堵塞,减少马拉色菌的滋生环境。该药一般配合上述抗真菌药使用,以增强药物疗效。对于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日常护理十分重要。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出汗后要及时清洗,减少马拉色菌滋生的环境。避免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以免加重毛囊堵塞。尽量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若病情反复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切不可自行随意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得了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办
得了马拉色菌毛囊炎,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来改善。1、一般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是基础。勤洗澡,使用温和、去油脂能力适中的沐浴产品,有助于去除皮肤表面多余的油脂、灰尘和马拉色菌,防止细菌滋生加重感染。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油脂分泌失衡,反而更利于马拉色菌生长。2、药物治疗:外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常用方法。如酮康唑乳膏,能抑制马拉色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马拉色菌的目的。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在体内代谢后,其活性成分能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强大的抗真菌作用。需注意,药物要遵医嘱使用。3、物理治疗:光动力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其原理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皮肤,激活外源性或内源性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物质,破坏毛囊内的马拉色菌及炎症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光治疗后,皮肤可能会出现轻微红肿、疼痛等不适,一般在数天内可逐渐缓解,期间需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日晒和刺激。建议若发现患有马拉色菌毛囊炎,应及时就医,进行真菌镜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定期复诊,观察毛囊炎恢复情况,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如毛囊炎范围扩大、出现脓疱、发热等,应立即复诊,以便医生调整治疗策略,彻底治愈疾病,避免病情迁延不愈。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马拉色菌毛囊炎可以自愈吗
马拉色菌毛囊炎存在一定自愈的可能性,但并非所有情况都能自行恢复。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表面寄生菌,通常在人体皮肤表面处于共生平衡状态,并不致病。然而,在特定条件下,这种平衡被打破,马拉色菌大量繁殖,就会引发毛囊炎。从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来看,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且较为强大时,有能力识别并抑制马拉色菌的过度增殖。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并清除过多的马拉色菌,调节炎症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拉色菌毛囊炎病情较轻,炎症局限,人体免疫系统有可能自行恢复皮肤的正常微生态平衡,使毛囊炎逐渐自愈。但是,多种因素会影响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自愈。一方面,若个体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免疫力下降,无法有效对抗马拉色菌的侵袭,毛囊炎自愈的难度会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也不利于病情自愈。例如,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皮肤出汗较多,这种环境非常适合马拉色菌生长繁殖,会加重炎症反应,阻碍自愈进程。此外,过度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也会干扰免疫系统功能,使马拉色菌毛囊炎难以自愈。若怀疑患有马拉色菌毛囊炎,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真菌镜检,以明确诊断。在治疗方面,对于症状较轻且有自愈倾向的患者,可先尝试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尽量避免穿紧身不透气的衣物。若病情较为严重,需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可选择抗真菌制剂,如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抑制马拉色菌生长。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马拉色菌毛囊炎一般要多久才好
马拉色菌毛囊炎一般要20-60天才能好。该病症是由马拉色菌感染毛囊所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其治疗及恢复周期受药物作用机制、皮肤新陈代谢规律等因素影响。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手段,遵医嘱外用药物如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溶液等,需通过渗透皮肤角质层,逐步抑制并杀灭毛囊内的马拉色菌。皮肤角质层更新周期约为28天,药物在此期间持续发挥作用,逐步清除病原体,初期用药20天后,炎症反应可得到初步控制,红肿、瘙痒等症状开始缓解。若病情较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口服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作用于病灶,通常也需要60天的时间。因此,从药物起效到皮肤完全修复,整体疗程通常在20-60天。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恢复时间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个体差异方面,不同患者的免疫力水平对恢复进程影响显著。免疫力较强者,免疫系统能更好地协同药物清除病原体,加速炎症消退,恢复时间可能缩短;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仅感染易反复,且皮肤修复能力减弱,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若确诊为马拉色菌毛囊炎,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日常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继发感染或留疤。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尽量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若治疗过程中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