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女性警惕六个淋病种类

  (1)妊娠淋病

  妇女妊娠期感染上淋病,对母体和胎儿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孕妇患淋菌性宫颈炎如不治疗,可发生早产胎膜早破、羊膜腔内感染、产后败血症等诸项疾病。此外,胎儿在子宫内发育也迟缓,新生儿败血症等病和新生儿死亡率均明显升高。更加危险的是,妇女孕期淋病多数并任何自觉症状,因此往往忽视检查和治疗,成为感染新生儿的主要因素。

  (2)幼女淋病性外阴道炎

  正常成年妇女的阴道粘膜上皮含有较为丰富的糖元,阴道内还有阴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们可将糖元分解为乳酸,使阴道经常保持pH值4.5左右的酸度,从而抑制其他细菌的大量繁殖。而幼女的阴道鳞状上皮甚薄,生殖系发育不完全,糖元和乳酸杆菌缺乏,雌激素分泌也很少,故当间接接触感染淋菌后很容易引起外阴的淋菌性炎症,又由于幼女子宫腺体发育不全,通常不会发生宫颈炎。

  临床表现为幼儿哭闹和搔抓外阴部,检查可见会阴部红肿,阴道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搔抓后还可累及肛门,出现肛门周围粘膜皮肤红肿、溃破,造成淋菌性直肠炎。

  (3) 淋菌性宫颈炎

  发病率较尿道炎高。自觉症状为白带增多,外阴部瘙痒,阴道内轻微的疼痛和灼热感。少数病人伴全身症状,如发热、腹痛,因常和尿道炎并见,故也可有尿频尿急等泌尿系 症状。查体可见阴道口及舟状窝充血、水肿,阴道口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味臭,子宫颈口充血、糜烂或水肿,触痛,以手指从阴道前壁向上压迫尿道时,还可见尿道旁腺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外溢。

  (4)合并症型淋病

  ①淋菌性 前庭大腺炎(又称巴氏腺炎):前庭大腺开口于阴道外部,极易被感染。症见前庭大腺红肿热痛,腺体开口处有少量脓汁溢出,甚则腺体形成脓肿,按之有波动感,大阴唇下1/2肿胀明显,还可伴全身症状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②淋菌性盆腔炎(复杂淋病):淋菌性宫颈炎如未经治疗或不规则短期治疗,约20%的患者上感染,转变为淋菌性盆腔炎,包括急性淋菌性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腹膜炎等。好发于年轻、生育年龄的妇女。多数淋菌性盆腔炎患者于月经后发病,月经前发作者可有经血增多,经期延长的现象。白带多,且为脓性或血性,全身症状明显,如畏寒、发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双侧下腹疼痛,以一侧为重,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查体可见,下腹压痛和肌紧张,以一侧为主,肠鸣音减弱。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宫颈等处有脓性分泌物,双侧附件亦有增厚和压痛。本症还可能发展为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 脓肿,此时可在附件和子宫后凹隐处触及肿物,触痛明显,按之有波动感,如果脓肿破裂,则有腹膜炎甚至中毒休克等症状。日久还会造成输卵管粘连、阻塞,以致不孕宫外孕

  (5)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

  一般在***后10天内发病。自觉症状有尿痛、尿急、尿频、尿道灼烧感等炎症症状,但较轻,也可没有。查体可见尿道外口及阴道口红肿、充血,有脓性分泌物,前庭大腺亦可红肿压痛,化验可查出淋菌。该病多与原发性宫颈炎同时并存。

  (6)泌尿生殖系外的淋病

  1. 淋菌性结膜炎

  分为新生儿和成人两种。 ①发病原因: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病因是由于其经淋病母体产道分娩时的感染所至,多为双侧,多于生后起3天出现症状。自以1%硝酸银(Crede氏法)和其他抗菌药点以来,该病已基本消灭。成人淋菌性结膜炎多为自我感染或密切接触被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所致。多为单侧。

  ②临床表现:脸结膜充血水肿,较大量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自眼睑漏出,故又称为“脓漏眼”。治疗不及时,角膜也会失去光泽,继而溃疡,甚至穿孔及全眼球炎,抗菌药问世以前,小儿常因这种破坏性炎症而至失明。

  2.淋菌性

  主要由于口——生殖器***所至。表现为咽部疼、灼热,吞咽困难。查体咽粘膜充血,扁桃体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附于咽壁。咽分泌物涂片检查阳性。

  3. 淋菌性关节炎

  血行播所致。好发于膝、肘、腕等关节。初发为多发关节炎,后期为局限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关节腔内积液,关节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可确诊。该病常合并淋 菌性滑膜炎或淋菌性腱鞘炎。

  4.淋菌性肛周炎

  多见于女性,乃因淋菌性盆腔炎蔓延至肝周围所致。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疼痛,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深呼吸)时疼痛加剧,伴全身症状,如发烧,恶心,周身不适乏力倦怠等。触诊有右上腹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故多误诊为急性胆囊炎、胸膜炎或胃溃疡穿孔等。

  5.淋菌性直肠炎

  多见于男性同性恋者。肛门粘膜本为消化系统器官,粘膜壁较薄,非正常形式的生殖器——肛门***后,使大量淋菌侵犯该部粘膜而患病。临床表现为肛门瘙痒、疼痛或坠胀感,排便时加重,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查体见直肠粘膜肿胀、糜烂、渗血。

  6.淋菌性脓疱病

  淋菌经血行扩散,可在皮肤上发生散在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继则出现水疱或脓疱,周围皮肤肿胀,脓疱破溃或抽取脓液后可查到淋菌。

  7.淋菌性败血症

  多见于女性。为淋菌血行播散所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常常在月经期或孕期发病。临床表现开始即有轻度发热,不适,关节疼痛,严重者全身症状加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后期出现特 征性皮肤损害,常见于肢体末端关节的表面,初起皮疹类似蚊虫叮咬的稀疏红色小丘疹,不经治疗可发展为小脓疱或出血性坏死灶,生殖道可症状,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血液或关节液内培养出淋球菌。该病的最大危害在于可引起致命的并发症,如淋菌性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炎和肝包膜炎等。

(实习编辑:张曼)

2011-04-06 01:40:00浏览7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腰椎间盘突出吃什么食物有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均衡,选择有助于减轻炎症、增强骨骼和肌肉健康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肌肉和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腰椎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建议多食用瘦肉、鱼、蛋、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鸡蛋、鸭蛋、牛奶、酸奶等含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还能为肌肉修复和生长提供原料。2、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钙和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持椎间盘的稳定性和强度。建议多食用牛奶、奶酪、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以及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辅助减缓腰椎退变。3、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炎症,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适合增强腰椎间盘人群食用。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西兰花、桃子、柠檬、柚子、草莓、西红柿等。4、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加重腰椎负担。建议多食用粗粮、糙米、天然麦、黑木耳等。这些食物可以保持肠道内有较多纤维素,有助于肠道蠕动。建议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上述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和油炸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腰椎负担,影响病情恢复。此外,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腰部保暖等,以进一步维护腰椎健康。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腰椎间盘突出什么原因导致的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由非疾病因素如不良姿势、外伤等,以及疾病因素如腰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等导致。一、非疾病因素:1、不良姿势:长期保持不良的坐姿,如弯腰驼背、在椅子上半躺半坐,或者长期站姿不正确,如身体重心偏移、弯腰搬重物等,会使腰椎承受的压力分布不均且增大,椎间盘受到过度的挤压和扭曲,容易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2、外伤:腰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撞击,如车祸、高处坠落、剧烈运动中的扭伤等,可能直接损伤椎间盘,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即使是一些看似轻微的外伤,若反复积累,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椎间盘,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腰椎管狭窄:腰椎管因各种原因出现狭窄,会使椎管内的空间变小,对椎间盘产生压迫,增加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以缓解疼痛;若症状严重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手术治疗如如椎板切除术、椎间融合术等。2、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及骶髂关节,可导致脊柱关节僵硬、融合,影响腰椎的正常活动和力学结构。炎症还可能累及椎间盘,使其更容易受损突出。治疗主要是遵医嘱使用药物控制炎症,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等。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和护理,建议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腰部;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小飞燕、五点支撑等运动;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避免腰部过度负重和外伤;对于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体检和腰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是什么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腰部疼痛、下肢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等方面。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腰椎CT或磁共振成像等,以便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腰部疼痛:这是女性腰椎间盘突出早期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为隐痛、钝痛或酸痛,多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正中或两侧,有时可向臀部放射。在晨起时可能会感觉腰部僵硬、疼痛,稍微活动后症状会有所减轻,但活动过多后疼痛又会加剧。2、下肢感觉异常:早期可能会出现下肢的轻微麻木、发凉或蚁行感等异常感觉,一般多发生在小腿外侧、后侧或足部。这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到神经,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但程度相对较轻,且可能是间歇性出现,在行走一段时间或改变体位后可能会有所缓解。3、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会使腰椎的活动度受到一定影响。在早期,可能表现为弯腰、伸腰、旋转腰部时会有轻微的不适感或疼痛,活动范围较正常略有减小。比如在弯腰捡东西时,会感觉腰部不像以前那么灵活,有紧绷感。对于有上述早期症状的女性,建议及时关注自身腰部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或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舒展腰部肌肉。选择合适的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以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李鹏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诱发因素既包括非疾病因素,也涉及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主要包括长期劳损、受寒受潮等;疾病因素则涉及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先天性腰骶椎异常及腰椎管狭窄等。一、非疾病因素:1、长期劳损: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久坐久站、驾驶等工作,会使腰椎间盘反复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纤维环逐渐退化、变薄,最终可能破裂,髓核突出。2、受寒受潮:寒冷或潮湿环境可引起腰部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导致椎间盘压力增加,加速椎间盘退变,甚至诱发纤维环破裂。二、疾病因素:1、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减弱,纤维环变脆易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病因。2、先天性腰骶椎异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关节突不对称等,会使腰椎承受异常压力,增加椎间盘的损害风险。3、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会导致椎管内空间变小,当腰椎间盘突出时,更容易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发症状。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需从多方面入手。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期劳损和不良姿势,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受潮。对于存在先天性腰骶椎异常或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