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

  在过去的20年里,艾滋病相关的研究已经取毒譬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及免疫功能的重建,但是由于抗病毒治疗的局限性,免疫功能重建的艰难性,药物副作用的难以忍受性,以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的出现,抗病毒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都是要面对的问题。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否能为艾滋病的治疗找到一条新的途径,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史

  1987年第一个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齐多夫定(AZT或ZDV)首先问世,开始使用单一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HIV/AIDS病人。Fischl MA等人对伴有肺孢子虫肺炎(PCP),或者不伴有PCP进展期的病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治疗8—24周的过程中,发现AZT对艾滋病相关的死亡率、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体重的增加也有一定的作用,CD4细胞上升明显。但是12周之后,CD4细胞回到治疗前的水平。随后又有很多相继的研究,其对象包括伴有轻度症状和没有任何症状、CD4细胞处于不同水平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AZT可以降低疾病进展,但是对于存活率没有显著的影响。虽然AZT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它的有效性下降。其他的核苷类药物如DDC、DDI、D4T和3TC也相继出现,它们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但是单一药物的作用不能持久,病毒载量很快反弹。于是开始了两联药物的研究。这些研究显示,两联药物比单药获得了比较稳定的临床益处。但是无论如何两联药物的应用,不能够获得强大的、稳定的抗病毒治疗效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首先应用一个蛋白酶抑制剂加两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HIV/AIDS病人,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它具有强大的抗病毒作用,可在血浆中检测不到病毒,并且可长期维持这一疗效。另外,还可以使被HIV破坏的人类免疫功能获得恢复或部分恢复。这种联合用药的方法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

  抗病毒治疗的局限性

  虽然HAART已经在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传染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并不能根除病毒,所以在长期用药过程中其弊病和不足逐渐显现。

  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

  目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并不能清除体内的病毒,除了静止的记忆CD4细胞内HIV不能被清除之外,其他病毒储存库如中枢神经系统和一些未知的病毒储存库内的HIV也不能清除。虽然经过HAART治疗1—3年,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已经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但是这种细胞仍然存在,一旦停止HAART治疗,静止的CD4细胞中潜伏的HIV将重新变化,HIV病毒载量很快反弹上来,而且HIV RNA上升的速度与首次感染时相当。后来一些科学家经过更精密的实验和计算,导出单纯的HAART治疗要持续60年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HIV。这也就意味着患者要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

  在瑞士的一组HIV研究中显示,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病人中,有45%的病人出现临床不良事件,27%的病人出现实验室不良事件,这些表现可能或肯定与治疗有关。然而,只有9%的临床不良事件和16%的实验室不良事件是严重的。药物相关的事件可能出现在早期(治疗的前几周或几个月),出现在早期的主要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状,难以忍受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以及特定药物如AZT的骨髓抑制,EFV的头痛头晕、恶梦,甚至精神障碍;非核苷类药物引起的皮疹以及肝功能异常;ABC引起的发热、全身不适以及呼吸困难;IDV引起的肾结石;ATV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等。也可能出现在晚期(6个月之后或者更长)。晚期的副作用主要包括代谢的并发症和形态的改变,长期服用核苷类药物所引起的线粒体毒性,如严重的乳酸酸中毒、肌病、心肌病、胰腺炎、末梢神经炎;蛋白酶抑制剂所引起的代谢异常,脂肪代谢障碍,出现四肢、臀部以及面部等周围皮下脂肪萎缩而中央躯干脂肪堆积,与脂肪萎缩相关的代谢特性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胰岛素抵抗、乳酸血症,骨密度减低,以及由于高脂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HIV的生物学特性决定HIV是一类能够对药物产生高水平抗药往的病毒。HIV具有的逆转录酶在复制中的错配率较高,错配加上病毒的快速复制是导致HIV迅速出现抗药性的一个原因。血浆内病毒的生活周期以及产生病毒的细胞生活周期非常短,其半衰期只有2天左右,在2—4周血浆内的野生型病毒被替换,在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病毒快速更新,更加上其快速的突变率是导致HIV耐药的根本原因。随着新药的研发,新的方案不断出现,但是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漏服,有些药物缺乏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有些药物的耐药阂值比较低,以及开始抗病毒治疗的不规范性,容易导致耐药的产生。有资料显示,15%的HIV早期感染者和从未治疗过的患者出现了耐药。在一项横向研究中发现,44%的进行HAART的患者,对至少一类药物有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不仅对正在治疗者产生影响,而且对新的慢性感染者的未来的治疗也将受到严重的限制。

  免疫功能重建的局限性

  1997年提出的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促使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是近年来艾滋病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免疫功能都能重建。一方面是药物抑制病毒能力的原因,不仅免疫学不成功,甚至病毒学也是失败的;另一方面,虽然病毒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CD4细胞不上升,也就是说免疫功能不能完全重建。早在1999年Sullivan AK、MontanerJ就报道了这种不一致性。Sabin的研究发现,在治疗平均23个月的患者中,22%的患者中只有病毒学的反应,而CD4细胞不上升;而9.1%的患者有CD4细胞的上升而没有病毒学的变化。在随访过程中,有48例患者发展为艾滋病,18例死亡。无论病毒载量如何,CD4细胞的不上升和疾病的进展相关。另外的研究来自Grabar,这是一个反应病毒学和免疫学不一致的最大的数据分析,涉及2 236例患者。在治疗6个月之后,几乎50%的患者都达到了病毒学和免疫学的效果,16%的患者没有任何反应,17%只有免疫学而没有病毒学的反应,19%只有病毒学而没有免疫学的反应。当然没有任何反应者更容易进展到临床艾滋病或者死亡,而只有病毒学反应者也容易进展到艾滋病或者死亡。但是只有免疫学反应者与全部反应者相比,在疾病进展上无显著性区别。所以CD4细胞的上升是非常重要的独立的治疗成功的标志。

2010-09-14 23:37:00浏览9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风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以及用药
小儿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注意事项不同、预后不同,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1、病因不同风寒感冒通常是受到风寒之邪侵袭引起的,比如在寒冷的季节没有做好保暖工作,导致身体受到寒气入侵。风热感冒通常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2、症状不同风寒感冒患儿通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舌苔薄白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怕冷、发热较轻、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风热感冒患儿通常会出现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咽喉肿痛等症状。3、治疗方式不同风寒感冒的患儿可以遵医嘱服用风寒感冒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风热感冒的患儿可以遵医嘱服用小儿感冒颗粒、银翘解毒丸等药物进行治疗。4、注意事项不同风寒感冒的患儿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再次受凉,同时也要多喝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风热感冒的患儿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5、预后不同风寒感冒的患儿通常预后比较良好,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而风热感冒的患儿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通常比较差。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家长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患儿用药,避免自行选择药物。患儿在用药期间注意饮食清淡,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如柚子、丝瓜、茄子等,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同时,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烤鸭等。如果患儿用药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武志娟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风热感冒推拿有哪些穴位
小儿风热感冒推拿可以通过风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曲池穴、开天门等穴位辅助缓解不适。风热感冒是由于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引起的一种感冒。小儿患风热感冒后,通常可出现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鼻塞、流黄涕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推拿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1、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颈后两侧,属于足少阳胆经,此穴位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2、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具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3、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具有解表清热、镇静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惊吓等症状。 4、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具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小儿外感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5、开天门 开天门是小儿推拿的基础穴位之一,在推拿时,需要将拇指指腹放在天门穴上,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发红、有酸胀感为宜。 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小儿的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