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霉菌入侵了女人的私处

  根据妇科专家的意见,20~30的年轻女性最容易患的妇科疾病前3位为:

  1、经前期综合征、2、阴道炎症3、乳腺增生

  由此可见,阴道炎症已成为各年龄层女性最常见的疾病。据统计,约有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得一次霉菌性阴道炎。而对相当一部分女性来说,还存在着霉菌重复感染的问题。

  【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为什么霉菌感染这么普遍呢?

  霉菌又称白色念珠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平时生存于人体的皮肤、粘膜、消化道及其它脏器中,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白色念珠菌就会繁殖,达到一定量时,人体就会发病,所以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有一项研究:在健康女性中进行检查,其中将近半数的人检出霉菌,这些霉菌在阴道中静静地寄居,却并不引发疾病,因为阴道环境本身的平衡状态,和自净功能——正常情况下,阴道中有大量乳酸杆菌,保持一定的酸度,pH值小于4,同时,还有十几种细菌共栖共生,彼此制约,和谐共处,就像一个秩序井然的小社会。

  多发于25-45岁已婚妇女的妇科常见感染类疾病,白带稠厚、呈凝乳状或者豆腐渣状,患者会感觉外阴瘙痒灼痛——这就是念珠菌性阴道炎。其实念珠菌是人体的一种正常菌群,只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卫生习惯,患严重疾病……才有可能会引起阴道炎。

  但是,有许多原因,会打破这种平静,于是,种种问题随之而来。比如:

  怀孕期间:由于身体里雌激素水平增高,阴道中的细胞制造糖原增加,致使整个阴道环境酸度增加,霉菌找到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开始大量繁殖。怀孕3个月之后,是容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的时期。

  患糖尿病:因为血液中含大量糖分,阴道环境偏酸,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也相当高。

  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破坏体内细菌群落的平衡。美国有一项调查:使用一种强力抗生素超过一周,女性中有近一半的人发生霉菌感染。

  更加普遍的一种:经常使用洗液。关于洗液,生产厂家总是在香味、添加剂上下工夫。其实,很多医生认为,这并不重要,最理想的洗液,应符合人体自然状态和酸碱平衡的“生理性洗液”,但目前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洗液有一定的酸度,比如pH值为5,相对于阴道环境仍然是偏碱性的,这样反而会破坏阴道内环境的平衡,增加患病机会。

  【霉菌——预防是关键】

  正常人体自身就是念珠菌的携带者,念珠菌作为人体的共生细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致病。因此只要消除可能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致病条件,就能达到预防目的。

  (1)锻炼身体,均衡饮食,不过食含糖量高的食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厕所前也应该洗手;不滥用不洁卫生纸;排便后擦拭外阴时宜从前向后擦;每日清洗外阴,换洗内裤并放于通风处晾干;自己的盆具、毛巾自己专用;内裤与袜子不同盆清洗。

  (3)合理穿衣:不穿化纤内裤,不借穿他人内衣、内裤及泳装。

  (4)使用公共厕所时尽量避免坐式马桶;提倡淋浴,不洗盆塘;浴后不直接坐在浴室坐椅上;不在消毒不严的泳池内游泳。

  (5)不过度讲究卫生:有些病人就诊时说自己非常注意卫生,每天要清洗外阴2—3次,每次还用冲洗器或手清洁阴道,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阴道内环境呈弱酸性,又有许多菌群共同存在,菌群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能抑制某种菌属过度增长而致病,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防御系统。清洗阴道无疑将阴道的弱酸环境和菌属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破坏了,使阴道上皮的抗病力下降,引起念珠菌或其它细菌所致的阴道炎。

  (6)不滥用抗生素: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会破坏阴道细菌间的制约关系,使念珠菌失去抑制过多生长而致病。

  (7)积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平时可用苏打水清洗外阴,提高阴道pH值,抑制霉菌生长。

  (8)药物避孕的妇女如果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应停用避孕药,改用其它方法避孕。

  【治愈霉菌性阴道炎并不难】

  (1)一般治疗:积极治疗可以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其它疾病,消除易感因素。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

  (2)阴道上药:安全有效的阴道内用药可以快速作用于患病部位,药物到达阴道深处的各个角落,在根本处杀灭真菌。但是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安全用药。

  妇科医生提出:其实,除了念珠菌性阴道炎外,还有许多的私处问题困扰着都市女性,她们因碍于面子问题而得不到专业的解答,这样不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而且也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妇科医生指出:女性一定要定期做妇科检查,这样可以早期发现疾病,有病要到正规的医院及时安全的治疗。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10-02-02 06:41:00浏览5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肺炎刚好,又感冒发烧了怎么办
发烧一般是指发热,小孩肺炎刚好,又感冒发热了,可以通过多喝水、注意休息、物理降温、口服药物、静脉输液等方式进行处理。1、多喝水小孩患有肺炎,经过治疗以后疾病已经痊愈,但是可能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如果不注意自身的护理,可能会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建议小孩可以多喝温水,多排尿,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退热的目的。2、注意休息小孩还要注意平时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期熬夜,也要避免做剧烈运动,否则可能会使身体免疫力有所下降,从而使疾病反复发作。3、物理降温如果小孩发热的情况相对比较严重,但体温没有超过38.5°C,可以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辅助降温,也可以通过温水坐浴的方式进行处理。4、口服药物如果小孩体温升高仍未缓解,且体温超过了38.5°C,小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5、静脉输液如果口服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而且小孩伴有细菌感染的情况,小孩可以遵医嘱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比如阿奇霉素注射液、阿莫西林注射液等。在日常生活中,小孩还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尽量吃清淡类的食物,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以免刺激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林耿鹏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身体发炎导致感冒发烧怎么回事,怎么办
发烧一般指发热,感冒一般指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情况下,身体发炎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可能是身体受凉、免疫力低下、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原因导致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处理措施。1、受凉如果患者平时不注意身体保暖,可能会导致身体受凉,从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建议患者平时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2、身体免疫力低下如果患者平时不注意休息,长时间过度劳累,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引起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平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3、细菌感染如果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会导致体内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发热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治疗。4、病毒感染如果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能会导致体内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发热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磷酸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温水擦拭身体,并进行物理降温。5、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林耿鹏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脑出血感冒发烧有什么影响
发烧一般是指发热,感冒一般指上呼吸道感染。脑出血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脑出血的症状加重、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影响。1、病情加重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患者在感冒期间出现发热的症状,可能会导致体内的炎症加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2、脑出血的症状加重如果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出现发热的症状,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出血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烟酸酯片、呋塞米片等药物进行降颅压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3、感染性休克脑出血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发烧,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引起感染性休克。患者可以遵医嘱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同时,患者需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4、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会比较差,如果在此期间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导致病原体侵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钠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5、水电解质紊乱脑出血患者如果出现发热的症状,会导致体内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从而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等进行补液治疗。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保持清淡饮食,可以适当食用小米粥、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