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为何“犟头倔脑”

  强直性脊柱炎是关节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同种族及国家,其人群患病率不尽相同。美国调查人群患病率为 0.13%—0.2%,日本人为0.05%—0.2%我国地域辽阔,没有大范围的普查数据,小范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群患病率约为 0.3%左右,即在我国13亿人中,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达 390万左右。因此,该病应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强直性脊柱炎大多发生于10—4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20— 30岁,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男性比女性多见。据资料统计。其男性和女性病人之比约为(10~4):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数量有上升趋势,有的统计为,7:3;个别资料甚至认为,两者患病率几乎相等。这可能与女性病人发病较隐袭、病情较轻、发病较晚、病程更长;临床表现多侵犯周围关节,脊柱强直不如男性典型有关。  
  强直性脊柱炎由于早期仅表现为腰骶、下背部疼痛及晨僵,常不引起注意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有半数病例延至发病3年以后才被确诊为本病。国外有学者曾报道92例强直性脊柱炎,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是2个月到17年,平均5.7年,笔者分析的100例病人中,有94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其中被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22例、坐骨神经痛和关节痛各17例、腰肌劳损15例、骨关节炎9例、外伤7例、结核性关节炎和致密性髂骨炎各3例、纤维织炎1例,最长的病例经过30年才被确诊为本病;平均确诊时间为6.61年。  
  强直性脊柱炎起病隐袭,发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部分病人可有疲劳、食欲减退、低热、体重减轻和贫血等表现,但除儿童以外,一般都不严重。少数病例可有长期低热和关节痛,酷似风湿热表现,此类病例多见于年轻者。多数病人最初侵犯臀部的骶髂关节,以后呈上行性发展至腰椎、胸椎和颈椎,少数病人中可先出现颈椎和几个脊柱段同时疼痛。笔者统计的100例病人中,最初发生的病变关节为腰椎33例、髋关节29例、骶髂关节 22例、膝关节6例、胸椎4例、颈椎2例、足跟2例、尾骶部和踝关节各1例,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似。病变关节周围可能有程度不等的疼痛,伴有肌肉痉挛和僵硬感。疼痛和僵硬感多在早晨或身体固定于某一体位时间较久后加重。因此,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病人常在半夜因腰痛醒来,翻身也感到困难。开始可为单侧或间歇性,以后逐渐进展为双侧、持续性。疼痛可因咳嗽、喷嚏或其他牵扯腰背动作而加重。偶尔疼痛可放射至髂嵴、大腿屈侧。随着病情的发展,腰、胸椎逐渐强直,腰椎变得前凸而平直,胸椎呈驼背畸形。当肋椎关节、胸骨柄和胸骨体之间的关节、胸锁关节发生肌腱末端病,则病人可出现胸痛,并在咳嗽或喷嚏时加重,有时可被误诊为胸膜炎。由于吸气时胸廓扩展受限,可出现轻、中度胸廓活动度降低,在第4肋间水平胸廓扩展度受限,常小于2.5厘米。颈椎病变时,疼痛可以放射到颞部、枕部及眶后,颈椎肌肉开始时痉挛,以后萎缩,颈部呈屈曲畸形,既不能上仰,也不能左右转动,显得“犟头倔脑”。若有人在后面喊一声,他也不能自如地回头答应,只能来个全身大转弯一向后转。少数病人到了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向前屈曲,成强硬的弓形。脊柱屈曲严重者,站着只能看到地面,而看不到墙壁。
  据大量资料统计,1/4—3/4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可在病程中出现周围关节(即四肢关节)病变。周围关节可出现疼痛、肿胀,多见于髋关节和肩关节。关节局部的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很难区分,但表现为持续性和畸形者较少。笔者统计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中,有77例先后累及周围关节,其中累及髋关节44例、膝关节22例、肩关节5例、趾关节、足跟各2例、肘关节和踝关节各1例。在受累的周围关节中,仅有3例髋关节出现强直,其他周围关节未见畸形发生。
 
2007-08-16 14:17:00浏览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先天性心脏病会遗传给胎儿吗
先天性心脏病有可能遗传给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多个基因的微小突变或变异相互作用,增加了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例如,NKX2-5、GATA4等,若发生突变,会干扰心脏正常发育过程,导致心脏结构异常。而且,染色体异常也是引发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遗传因素。像唐氏综合征,因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约50%的患儿会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此外,单基因遗传病也可能导致先天性心脏病,不过相对较为少见,这类疾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遵循特定的遗传规律,如马方综合征,可遗传给后代并伴有心血管系统病变,其中主动脉瘤是常见表现之一。若家族中已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胎儿遗传该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父母一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发病概率约为2%-10%;若父母双方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患病风险可高达20%-30%。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遗传风险也存在差异,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遗传风险相对较高。同时,遗传风险还受环境因素影响,孕期母亲接触致畸物质,如药物(如沙利度胺)、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辐射等,会进一步提高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即便遗传因素未改变,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疾病发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夫妻,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评估胎儿患病风险。孕期要严格遵医嘱产检,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早期筛查胎儿心脏发育情况。若确诊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孕期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少去人员密集场所,预防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早期,胎儿心脏发育关键时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易导致胎儿心脏畸形。若不慎感染,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勿自行服药。合理用药:孕期用药需谨慎,任何药物都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若因身体疾病需要用药,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怀孕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安全药物。避免使用已知的致畸药物,如抗癫痫药、某些抗生素等,降低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风险。远离有害物质:避免接触辐射源,如X射线、CT等。同时,减少接触化学毒物,如甲醛、苯等,这些物质常见于装修材料、有机溶剂中。若工作环境存在此类物质,应及时调整岗位或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有害物质影响胎儿心脏发育。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能治好吗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部分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干预实现临床治愈,而一些复杂严重的病例治疗难度较大,难以完全治愈。部分简单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治好,比如房间隔缺损,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患儿合适的年龄阶段,医生可通过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这种手术借助心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阻断异常分流,修复心脏结构。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操作精准度高,对患儿身体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经过治疗,患儿心脏功能基本能恢复正常,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此外,动脉导管未闭同样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如遵医嘱使用吲哚美辛,可促进动脉导管闭合,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但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难以彻底治愈。这类心脏病往往涉及多个心脏结构的异常,如法洛四联症,不仅存在室间隔缺损,还伴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多种畸形相互影响,使得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极为复杂。即便通过外科手术对心脏结构进行重建,由于心脏长期处于异常的血流状态,心肌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心脏功能很难恢复到完全正常的水平。此外,像单心室这类更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仅有一个具有功能的心室,无法通过常规手术恢复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只能通过分期手术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难以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如果产检发现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及家属不要过度焦虑,应及时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咨询儿科心血管专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孕期要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胎儿心脏发育情况。胎儿出生后,根据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胎儿室间隔缺损是心脏病吗
胎儿室间隔缺损通常属于心脏病的一种。正常室间隔分隔左右心室,缺损时左室富氧血流入右室,增加右室负担,可致肺动脉高压等。其严重程度和表现与缺损大小、位置有关,小缺损可能无症状,大缺损会致心悸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孕妇及家属应积极面对,与医生沟通,做好准备。室间隔是心脏中分隔左右心室的重要结构,正常情况下,它能够有效阻止左右心室之间的血液直接交流,保证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然而,当室间隔出现缺损时,左心室富含氧气的血液会通过缺损处流入右心室,这不仅增加了右心室的负担,还可能导致肺部血液过多,引发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胎儿的心脏功能和全身健康。此外,胎儿室间隔缺损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小型缺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缺损可能会逐渐增大,症状也会逐渐显现。大型缺损则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心悸、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迟缓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胎儿室间隔缺损无疑是一种心脏病。针对胎儿室间隔缺损,建议孕妇及家属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专业医生密切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孕妇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营养状态,为胎儿的健康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对于需要产后手术的患儿,家属应提前了解手术的相关信息和风险,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怎么治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产前诊断与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四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手段改善胎儿的心脏功能,提高出生后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心脏或大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心脏疾病。这种疾病在出生时即可存在,对患儿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1、产前诊断与监测:通过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技术,在胎儿期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这有助于了解胎儿心脏的具体异常情况和严重程度,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定期监测胎儿心脏发育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胎儿在宫内的安全。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提前终止妊娠或进行宫内干预,以减轻对母体和胎儿的双重风险。2、药物治疗:针对胎儿心脏功能异常,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干预。例如,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药物,可以减轻胎儿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使用强心药物如地高辛等,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功能。然而,药物治疗需在严格监测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3、手术治疗:对于复杂或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出生后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心脏修补术、血管重建术等,旨在纠正心脏结构的异常,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手术时机和方案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制定。手术后,患儿需接受密切的监护和护理,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介入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采用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特殊的装置输送到心脏病变部位进行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然而,介入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建议家长应严格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率,为患儿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机会。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随访和复查,确保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