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激光,皮肤问题的新救星

  一、祛 斑

  最常见的是红宝石激光。这种光波针对黑色及咖啡色色素,色斑能吸收这类激光,并被分解,当色素渐渐被身体吸收时,颜色也随之变谈,刺青、文眉就属于这类色素。另外一些血管性色斑如血管瘤,可使用染料激光,血管中的血红素吸收激光后 产生热量使微血管萎缩,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适合激光治疗的斑痣

  雀斑:针尖至米粒大约棕色小斑点,散布在两颊及鼻梁,一般幼年时就有,并始终存在。

  黑痣:大多是青春期以后逐渐出现,数个至数十个,针尖至米粒大棕色或黑色平坦斑点或突起丘疹,主要分布在面、颈部。

  颧痣:青春期以后逐渐出现位于两侧颧骨或两眼外侧下方灰蓝色针头至米粒大小的群集斑点,少数患者有家族性遗传

  肝斑:25岁以后逐渐增加的棕色斑,大多呈对称出现在两侧脸颊.颜色与煮熟的猪肝相似,因此称作肝斑,与肝病无关。

  太田母斑:一般在一侧脸的上半部出现灰蓝色斑驳斑块,甚至眼球巩膜也会有灰蓝色,色素深至真皮层。

  老人斑:数个至数十个蜡样、粗糙的棕色或丘疹及斑块,并且逐渐增多增大,曰晒多的地方如脸及手背较多。

  日晒斑:椭圆形突起或平滑、呈深棕色的斑块,容易出现在前臂外侧、手背、小腿前侧及脸部.约米粒至五角硬币大小‘在中年开始出现。

  浅咖啡斑:一般出生时就有,不规则形的浅棕色斑块。

  刺青及文眉:以人工方式植色素于真皮内,或意外受伤造成铅笔芯、铁末等进入皮内。上述这些斑痣症状,都可以通过激光予以请除,治疗的次数取决于色素的深度。比如太田母斑存在于真皮,让整片脸都呈现黑色,治疗要花上一二年的时间。因为色素有一定的深度,而激光的能量有限,无法一次射入很深的程度,表面的色素会先吸收激光,等到表面的色素变浅后,约三个月后,再进行下一次激光治疗,直到全部改善为止,治疗要有耐心,这是一种比较麻烦且费用很高的治疗。基本上都可以治愈,只是时间的长短。比起太田母斑,比较浅的咖啡斑或雀斑,一般只需通过一次激光治疗就能解决问题,不属于色斑的刺青、文眉也是色素问题,只要是届于黑色或蓝色系列,都可通过激光清除,但红色和黄色的色素问题,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

  二、磨 皮

  磨皮多半使用二氧化碳激光,适合于除皱纹,去疤,脸部细皱纹,以及青春痘留下的凹痕,但不适用于烫伤突起的疤痕。激光治疗可将细纹及疤痕磨平,使皮肤或疤痕比较平滑。因为二氢化碳激光较强,直接对皮肤放射热能使胶原蛋白等皮下组织紧绷,使皮肤恢复青春。

  想减少淡纹,以至去除脸上凹突不平的疤痕,激光磨皮比果酸脱皮功劳大得多。相对激光而言,果酸影响皮肤细胞的能力比较轻微,激光深入皮肤的能力比果酸要高好几倍,算是换肤的一种,程度比果酸换肤强。简单来说,激光磨皮叫做“只能减不能加”,也就是说只能去除突起的皮肤,不可能填平凹下的地方。当激光射进皮肤时,会令胶原体收缩,制造平滑的假象。配合二氧化碳效果会更加细致,令松弛皮肤有收紧作用。

  激光磨皮的好处是可以准确控制磨皮的多少和深浅,激光产生的热能可封闭血管,伤口干爽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加快痊愈。

  去除死皮时皮肤会轻微发红,白皮肤外国人的效果就相当不错,两至四周便会痊愈,皮肤也不会变色。中国人有些“蚀底”,几个月后这部分皮肤色素会加深 所以治疗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治疗后这部分的肤色可能轻微变深。最好不要一次做过大的范围,逐渐做,观察效果。

  三、除 毛

  近年来激光也被运用在除毛上。腋毛、腿毛、胡须,或是女性嘴角较显眼的汗毛,都适合于激光除毛。其原理是毛囊中的麦拉宁色素会吸收激光的能量,通过所产生的热能交换来破坏毛囊.激光的能量可顺着毛杆进到毛囊里面,毛囊被能量破坏,而使毛发停止生长。但比较麻烦的是,毛发生长有三个阶段——成长期、中间期和休息期,这种麦拉宁色素只会出现在成长期,可想而知,激光治疗并不能对所有的毛囊发生抑制生长的作用。说得更明确些,事实上,包括激光在内的所有脱毛法,也都只能对这些正在生长且看得见的毛发产生作用。所以基本上,除毛也是要分阶段性的,大概每3个月治疗一次。

  小编点评:激光美容固然好,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手术前一定要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认真的咨询医生哦!另外,术后保养也很重要,否则的话,你的辛苦治疗很可能白费的。

(责任编辑:滕芸)

2008-01-11 09:37:00浏览8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前列腺炎怎么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前列腺炎主要是由于不规律的性生活、细菌感染、尿液反流等引起的。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1、不规律的性生活 性生活过度或是手淫过度可能会引起前列腺处于反复的充血和水肿的状态,此时患有前列腺炎的几率会明显增高。患者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痛以及排尿不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会阴或耻骨以上区域重压感。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普乐安片、前列舒乐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且治疗期间需要做好生殖器部位的清洁工作,避免感染,防止病情出现加重的现象。 2、细菌感染 当细菌经血液循环在前列腺部滞留时,可能会引起前急性前列腺炎的发生。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症状为疼痛、排尿异常等。疼痛症状主要表现在以前列腺为中心辐射周围组织的疼痛,建议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疼痛及梗阻性排尿等不适症状。日常患者还需注意戒除烟酒、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以及久坐,可适度进行运动。 3、尿液反流 前列腺外周腺管在后尿道逆着尿流的垂直线打开。易引起尿液反流。由于排尿功能障碍,尿液反流也可导致前列腺炎的发生。?患病后也会使患者出现尿液反流的现象,建议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对于淋球菌和非淋球菌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使用后也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建议患者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注意个人卫生。 除以上引起因素外,还可能是由于前列腺结石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若有不适,还需及时就诊检查,进行治疗。
张浩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前列腺结石怎么办
前列腺结石的处理通常有观察等待、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生活调整等。前列腺结石是指在前列腺腺泡或腺管内形成的结石,其成分多为磷酸钙、碳酸钙等,结石大小、数量不一,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引发尿频、尿急、血尿等不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积极遵医嘱治疗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1、观察等待若结石较小、无症状,可不做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因为部分前列腺结石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未对身体造成明显影响,此时只需密切观察结石变化,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前列腺超声检查,了解结石大小、位置有无改变。2、药物治疗适用于伴有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当结石合并感染,出现发热、尿痛等症状时,可使用左氧氟沙星及坦索罗辛等治疗,左氧氟沙星能有效杀灭细菌,控制感染;若患者伴有排尿不畅、尿频等下尿路症状,坦索罗辛可松弛前列腺平滑肌,改善排尿功能,缓解症状。3、物理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常用手段之一。通过高能冲击波聚焦于结石,将其击碎,使之随尿液排出体外。不过,该方法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结石大小、位置要合适,且要考虑患者身体耐受情况,治疗后需密切观察排石情况,辅助多饮水、多运动,促进结石排出。4、手术治疗对于结石较大、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需采取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可直接切除包含结石的前列腺增生组织,解除尿路梗阻;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适用于结石位于前列腺腺泡内、位置较深的患者,能彻底清除结石,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5、生活调整日常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缓解症状、预防结石进展。患者应多饮水,每日保证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增加尿量,冲刷尿道,减少结石形成;避免久坐,定时起身活动,减轻前列腺充血;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以免加重前列腺局部炎症。若发现前列腺结石,不要惊慌,及时就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日常注意个人卫生,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关注前列腺健康。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前列腺结石会尿隐血吗
前列腺结石可能会导致尿隐血,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前列腺结石是指发生在前列腺腺管内的结石,可能是由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等原因导致前列腺液中的钙盐、磷酸盐、草酸盐等物质沉积而成。如果患者的前列腺结石体积较小,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如果患者的前列腺结石体积较大,可能会刺激前列腺黏膜,导致黏膜破裂,从而引起尿隐血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尿隐血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尿常规检查、前列腺液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为前列腺结石,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建议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此外,建议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