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那些药与酒不宜同服?

  乙醇在体内是怎么代谢的

  酒进入人体后约20%在胃中立即吸收,其余全部自小肠吸收。乙醇进入体内可以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其分布量与组织含水量成正比,例如血浆含水量高于血细胞,所以血浆与血细胞含乙醇量的比约为1.24:1。其次,血流供应充分的组织如脑、肝、肾乙醇的含量也高,很快就达到与血液相近的水平,饮酒后10分钟,脑和动脉血乙醇浓度比例为1:1.18。

  乙醇进入体内约90%~98%在肝脏内氧化代谢,其余以原形由肾脏(尿)或肺脏(呼吸)排出。饮酒量大时,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这时从肾脏排出的量虽然增加,但也不超过10%,因此增加呼吸量或尿量并不能明显改变血液中乙醇的代谢速度。

  乙醇代谢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这一阶段速率恒定,是决定乙醇在体内消除速率的主要步骤;第二步乙醇继续氧化为乙酸;最后再由乙酸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乙醇与药物同用后可引起哪些后果

  巴比妥类药物乙醇与巴比妥类催眠药都具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同时服用后可使这种作用明显加强(这种作用很可能不仅是相加作用)。最明显的危害是倦睡加重、反应灵敏度降低、注意力分散和协调能力变差。有的老年人睡前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同时还喝一杯酒,当他们半夜起床小便时,则步履蹒跚易跌倒。苯巴比妥、巴比妥、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都属于这类药。

  【临床试验】有人做过试验,受试者夜间服用催眠药戊巴比妥100毫克,次日清晨饮酒0.5毫克/公斤之后,动作协调能力明显下降,且较两者单独服用时要严重得多。

  人体血液中当乙醇浓度达100毫克%、苯巴比妥浓度达0.5毫克%时,即可导致死亡。而乙醇和苯巴比妥单独应用时的致死浓度分别为500~800毫克%和10~29毫克%。

  苯二氮类药物乙醇与苯二氮氮类安定药合用,将会增加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如果患者意识不到这种影响,很可能在从事一些具有潜在危险的活动(如驾驶)时发生意外。有些人晚上睡前服用某些苯二氮氮类药物,次日仍有相当的量蓄积在体内,当患者饮酒时,药物与乙醇会发生相互作用。乙醇还能促进这类药物的吸收,如果酒后服药可能使其血药浓度升高。这类药物可使乙醇的有害作用增加20%~30%。苯二氮氮类药物和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具有相加性,其程度与药物的种类、用药量和饮酒量有关,其中地西泮(安定)的作用较强。

  常用的苯二氮氮类药物有:溴西泮、溴替唑仑、氯氮氮(利眠宁)、氯巴占、氯噻氮钾、地西泮、氟西泮(氟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奥沙西泮(去甲羟安定)、替马西泮、三唑仑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咪嗪、去甲丙咪嗪等。饮酒者也应禁忌服用这类药物,因为合用后可产生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引起低温性昏迷。这类药会使驾驶、操作危险机械以及从事其他复杂工作的人的精神性运动能力明显下降。这种效应在用药初期最为显着。

  【临床试验】乙醇加阿米替林: 21名正常受试者饮酒并使其血中乙醇浓度达80毫克%,对他们进行与驾驶有关的三项运动技能测验。测试结果均受影响,加用阿米替林0.8毫克/公斤后,测验的结果更差。

  洋地黄类药物大量乙醇可降低血钾浓度,这种变化足以增加机体对洋地黄类药物的敏感性而致中毒。心功能不全患者乙醇中毒时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可能与此有关。

  舒张血管药乙醇扩张血管的作用可增强其他舒血管药的作用,例如可以加强硝酸甘油的作用。另外,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直接扩张血管的降压药)时若饮酒,也可增加其降压效果,使血压难以控制在平稳的范围之内。

  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异搏定)能使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并可维持较长时间。可能是维拉帕米抑制了肝脏对乙醇的代谢,因而减少了乙醇的体内消除。乙醇和其他钙通道阻滞药的相互作用未见报道。

  【临床试验】受试者每天口服维拉帕米80毫克,饮用乙醇0.8毫克/公斤体重,血清乙醇浓度虽只增高了17%,但足以使得血液中乙醇浓度超过安全驾驶的标准,而且这种作用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降血糖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大量饮酒后,可出现低血糖现象,甚至昏迷。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若饮酒,也可引起很严重的低血糖症

  水杨酸类药物阿司匹林和乙醇均能损伤正常的胃黏膜,一旦胃黏膜的保护层受损,则引起表皮细胞脱落,进而损伤毛细血管而导致出血。阿司匹林明显延长出血时间,乙醇可加重这种状态。另外应警惕,饮酒过猛或过量后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能导致胃溃疡

  【临床试验】研究人员曾对13名受试者进行观察:不使用药物时消化道每天的失血量为0.4毫升;单用乙醇不会增加消化道的出血量;服用2100毫克普通阿司匹林后,失血量为3.2毫升;服药而又饮酒者,每天平均失血量则达5.3毫升。对患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失血量与阿司匹林和乙醇共同摄入状况成正比。内窥镜检查发现,合用阿司匹林和乙醇后,能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

  抗胆碱药服用阿托品或格隆溴铵时饮酒,会明显降低人的注意力,因而削弱驾驶或从事其他具有潜在危险工作的能力。

  【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服用0.5毫克的阿托品或0.1毫克的格隆溴铵,合用乙醇0.5毫克/公斤体重之后,他们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和动作协调性都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甚至有所改进,但对注意力的损害极大,可使驾驶更具危险性。

(责任编辑:梅一多)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2007-12-26 11:37:00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蒙脱石散不能与什么药同服
蒙脱石散一般不能与抗生素类药物、抗病毒药物、铋剂、感冒药、止泻药物等药物同服,以免影响药效。1、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微生物、脲酶或核糖核酸酶抑制剂。抗生素类药物与蒙脱石散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导致腹泻症状加重。所以,蒙脱石散一般不能与抗生素类药物同服。2、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指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药物,抗病毒药物与蒙脱石散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治疗效果。3、铋剂铋剂是一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能够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胃黏膜受到胃酸侵蚀。如果蒙脱石散与抗生素类药物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导致胃溃疡的发生。4、感冒药感冒药包括氨咖黄敏胶囊、复方氨酚烷胺片等,如果蒙脱石散与抗感冒药一起服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甚至还会降低药效,不利于疾病的恢复。5、止泻药物止泻药物一般包括复方地芬诺酯片、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等,如果蒙脱石散与止泻药物一起服用,可能会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发生改变,甚至还会出现腹胀、腹痛等现象,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在服用蒙脱石散期间,还要注意自身的饮食健康,不建议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否则会使药物的效果下降,甚至还会给胃肠器官增加负担,从而出现腹部疼痛、腹胀等现象。如果患者服用蒙脱石散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不宜与瓜蒌同用的药
不宜与瓜蒌同用的药一般有川贝母、黄连、天花粉、半夏、白蔹等。1、川贝母川贝母是一种中药材,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瓜蒌为葫芦科栝楼属,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的功效。不宜与川贝母同时服用,因为川贝母性寒,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2、黄连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瓜蒌性寒,与黄连一起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的症状。3、天花粉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的功效,瓜蒌性寒,与天花粉一起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4、白蔹白蔹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瓜蒌性寒,与白蔹一起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泻的症状。5、半夏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瓜蒌性寒,与半夏一起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药物,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尿毒清不能与什么药同服
尿毒清一般是指尿毒清颗粒,尿毒清颗粒一般不能与洋地黄类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有镁、钙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降压药同服。尿毒清颗粒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是大黄、黄芪、白术、桑白皮等,具有健脾利湿、通腑降浊、活血化瘀的功效。 1、洋地黄类药物 尿毒清颗粒中含有大黄、黄芪、白术等中药成分,如果与洋地黄类药物同时使用,如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毒毛花苷K注射液等,可能会导致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引起心律失常的情况。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若患者正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等,通常不建议患者服用尿毒清颗粒,以免导致药物的疗效下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3、含有镁、钙的药物 若患者正在服用含有镁、钙的药物,如碳酸钙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也不建议使用尿毒清颗粒,以免导致镁、钙在体内堆积,从而引起高镁血症和高钙血症。 4、非甾体抗炎药 尿毒清颗粒还不能与含有非甾体抗炎药同服,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否则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效果受到影响,也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 5、降压药 比如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若与上述药物同用,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进而使血压水平升高。 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对尿毒清颗粒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同时,在服药期间患者遵循医嘱,不能私自加药或者减药。如果患者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