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我国超重人数达2亿 中央肥胖人群风险高

  腰围超标 看上去不胖其实属于中央肥胖

  金主任介绍,很多城市白领、公务员人群,虽然体重身高比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体内脂肪比率偏高,此隐藏性肥胖一点点发展,脂肪停留在肚子、四肢等“中心地带”不肯消失,由此出现“大肚腩”和“肥手胖腿”,所以被称为“中央肥胖”。

  而“大肚腩”下的脂肪,看似无关紧要,或者只是有碍观瞻,实则可能潜移默化为许多慢性病。曹女士在几年内,体重迅速上升超过5公斤、腰围高达90厘米,比正常指标高出10厘米。虽然,曹女士看上去并不算肥胖,但其实已经属于典型的中央肥胖者。她近期检查发现,自己患有心律不齐、血糖异常等疾病征兆。

  郑先生做销售总监,由于三餐多在外应酬且缺乏运动,体重逼近85公斤、腰围超过104厘米,最关键的是肚子占据了身体很大比例,一日比一日隆起。而他体检发现患有中度脂肪肝和轻度高血压

  中国人体重质量指数应比国际标准更低

  金文胜建议,市民在平时可以经常关注自身的“BMI”,即“身体质量指数”。他表示,这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科学指标,主要反映人体全身性超重和肥胖。BMI的值可以通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来计算得出。对于指数的标准,世界标准是:BMI在18.5~24.9之内属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金文胜特别指出,亚洲人体格偏小,用此世界标准衡量不太适宜。他认为,中国人体重指数的最佳值应该是20~22,BMI大于22.6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

  “进行脑力劳动、长期不进行运动锻炼的中壮年人群最容易发生中央肥胖,而这种隐形肥胖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等到发觉时已经超标而且难减了。”金文胜表示,有肥胖家族史者、后天容易发胖者、体力消耗少者应该经常监测以上数据,并定期测量腰围,在腹部长出“救生圈”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有些人BMI指数可能正常,但是脂肪在身体各部位分布的情况却十分不均匀,都围着腹部生长,对健康非常不利;有些人看上去BMI指数较高,但是脂肪分布均匀,影响反而不大。”金主任说。  

  中央肥胖人群患慢性病风险高

  据数据标明:男性腰围超过88厘米、女性腰围超过78厘米即属“中央肥胖”。中央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中央肥胖的男性患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出超过两倍;女性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较正常人更高出三至四倍。

  金文胜解释,积存在腹腔内的脂肪会对体内多器官形成包围圈,这些过剩脂肪会逐渐释放出有害化学物质,影响身体正常新陈代谢和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血压、血脂水平都出现异常,使血管易有病变和栓塞,甚至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同时,囤积在体内的多余脂肪会随血液在全身各个器官之间流转,这就可能导致脂肪在某一器官中积聚,造成器官的病变,如在肝部累积,就会出现脂肪肝、肝硬化,在肾上密集就会导致肾脏疾病等。

  此外,由于体重负荷过高、此类中央肥胖人群的关节要承受比常人更大的负担,会容易出现关节炎;而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则可能导致肺部受脂肪长期压迫而出现肺功能下降等。

  防治肥胖应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

  无论是中央肥胖还是全身性普通肥胖,都会对健康产生威胁。由于其所可能引起的疾病种类越来越多,人群也越来越普遍,所以市民更应积极预防肥胖。

  金主任认为,对于成年人尤其是有发福倾向的人群,控制中央肥胖应该是“常记心中”的健康理念,因为一旦肚腩开始膨胀,很难消瘦下去。他建议,日常饮食应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吃甜食重味、多吃素食、少吃零食。同时久坐办公室的人群要经常参加慢跑、爬山、打拳等户外活动,既能增强体质,使体形健美,又能预防中央肥胖的发生。

  他提醒,有些女孩密切关注自己的腹部,一旦些微隆起立即节食甚至禁食。“这种情况下不提倡完全节食、服用减肥药物等盲目快速减肥方法,还是应该从建立健康生活习惯入手慢慢调整,坚持平稳、合理的减肥方法。”他表示,更不可因为中央肥胖而滥用药物和实施抽脂等手术,必须遵医嘱或是经过检查。

(责任编辑:文建国)

2007-12-16 11:56:00浏览4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