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问答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问答

运动为何要避开降糖药作用高峰

举报/反馈
2007-11-19 08:30:0039健康网社区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掌握不好,非但不能降血糖,有时还会升血糖,有时也会发生低血糖反应。耍弄清这个问题,下面几个影响因素需要说明:

  运动可降低血糖

  大家知道,吃进的食物要在胃肠道消化,转变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然后通过肠道粘膜吸收进入血循环,经血管运送到各个组织脏器,由各自特定的路径进入细胞内参加能量代谢。营养物质吸收入血的时间与所吃食物的消化快慢有关,一般吸收高峰在进食后半小时到2小时,容易吸收的食物吸收峰值高、峰时可略提前。葡萄糖是糖类食物消化后最主要的营养物质,在血管中运送的葡萄糖就是人们平常说的“血糖”,血中葡萄糖进入细胞内需要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转运子帮忙,转运子的转运能力需要胰岛素调解。不同细胞葡萄糖转运子的调解因素有所差别。运动可增加肌细胞葡萄糖转运子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快血管中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运,降低血糖。

  警惕运动后高血糖

  运动需要增加人体的能量消耗才能完成,运动时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迅速增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激素的分泌,以便促进心、肺、肾脏等主要脏器加速工作保证运动的进行。这些激素(升糖激素)还可以动员体内储存的能源释出提供能量,从而增加人体内升糖的作用,也相对增加了胰岛素的需要量。如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运动时增加的需要量,会导致运动后高血糖。一些糖尿病患者晨练后血糖反而升高,与此有关。

  饮食量,运动量和降糖药剂量影响血糖波动

  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取决于升血糖和降血糖因素的平衡。除了饮食、运动因素外,糖尿病患者治疗用的降糖药,主要是影响胰岛素水平的降糖药,包括口服胰岛素促分泌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也是导致低血糖的重要因素。口服胰岛素促分泌剂是通过增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达到降血糖作用的,一般讲是先有血糖升高再有胰岛素分泌增加;按起效和维持时间分为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最大作用时间分别为0.5~2、1~3、2~6和6~1

  2小时。注射的胰岛素直接经皮下毛细血管网进入血液循环,按起效和维持时间也分为速效、短效、中效和长效,最大作用时间分别为0.25~2、0.5~3、1~10和4~14小时。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是与血糖升高同步的,血糖升多快胰岛素分泌就有多快,血糖降低,胰岛素就自动停止分泌。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跟不上血糖的变化,即使用降糖药,也很难使胰岛素水平与血糖的变化相一致,较常见的是进餐后的高血糖和2~3小时或下餐前的低血糖,与进食的品种、数量及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

  总的来讲,饮食量少了、运动量多了、降糖药量多了血糖会降低,反之血糖会升高。病友总在餐后2~3小时运动,发生低血糖的几率就会大。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常常是相对的,比如运动量没有变,但饮食结构有变化,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全麦面包)换成了升糖指数高的食物(面片汤),缩短了食物由胃肠道吸收的时间和维持血糖的时间,餐后3小时左右运动时容易发生低血糖。再如血糖控制良好、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在加用阿司匹林(水杨酸制剂)或降低心律、血压的氨酰心胺(β阻滞剂)时,相对增强了磺脲类降糖药的作用,同样运动量时也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时要掌握饮食量、运动量和降糖药剂量三者间的平衡,注意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否则血糖容易发生波动。

(实习编辑:吴伟棋)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