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 分证论治

  1.邪毒犯心

  证候:发热或低热延绵,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或腹痛腹泻,肌痛肢楚,短气心悸,胸闷胸痛,舌红苔薄,脉细数或结代。

  分析:风热邪毒客于肺卫,邪正相争,则发热或低热延绵;外邪束表,肺失宣畅,故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大肠传化失司,中焦气机不畅,故腹痛腹泻;邪气与气血相搏,肌肤失养则肌痛肢楚;邪毒人里,侵及心脉,心失所养,则短气心悸,脉结代;心气不足,气滞血瘀,故胸闷胸痛。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  分证论治

  治法:清热解毒,扶正养心。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清热透表,板蓝根、贯众、虎杖、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

  邪毒炽盛加黄芩、生石膏、山栀清热泻火;胸闷胸痛加丹参、红花活血散瘀;心悸、脉结代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腹痛腹泻加木香、扁豆、车前子行气化湿止泻。

  2.湿热侵心

  证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胸闷,肢体乏力,舌红,苔黄腻,咏濡数或结代。

  分析:湿热邪毒束表,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湿热郁于中焦,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湿热内侵心脉,则心慌胸闷,脉结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透邪。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清热解表,黄连、山豆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化湿,苦参、黄芩清化湿热,陈皮、石菖蒲、郁金行气化湿。

  胸闷气憋加瓜蒌、薤白、甘松理气宽胸;肢体酸痛加独活、羌活祛湿通络;心慌、脉结代加丹参、柏子仁、龙骨宁心安神。

  3.气阴亏虚

  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分析:热毒犯心,耗气伤阴,致心神失养,则心悸不宁,夜寐不安,脉结代;气虚则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动则耗气,故活动后尤甚;阴虚则烦热口渴;气阴不足,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阴虚生内热,则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炙甘草、党参益气通脉,桂枝温阳通脉,生地、阿胶、麻仁滋阴养血以充血脉,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酸枣仁养心安神,丹参活血化瘀。心脉不整加磁石、鹿衔草以镇心安神;便秘常可诱发或加重心律不齐,故大便偏干时,应重用麻仁,加瓜蒌仁、柏子仁、桑椹等养血润肠。

  4.心肾阳虚

  证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细无力或结代。

  分析:心肾阳虚,鼓动无力,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心悸怔忡,脉细无力或结代;气阳不足则头晕多汗;阳虚不能温运则畏寒肢冷,面色苍白;阳虚水泛则肢体浮肿;阳虚血行不畅,则舌质淡胖或淡紫。

  治法:温补肾阳,宁心安神。

  方药: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干姜、鹿衔草温补肾阳,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丹参、柏子仁、龙骨宁心安神,桂枝交通心肾,温阳通脉。

  气虚加党参(或人参)、黄芪以补元气;肢肿加猪苓、防己利水消肿;悸动喘息加葶苈子、苏子、白芥子以泻肺气。若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心阳暴脱之证,应急投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救逆。

  5.心脉瘀滞

  证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边尖见有瘀点,脉结代。

  分析:心脉瘀滞,血行不畅,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尖瘀点,脉结代均为瘀血之象。

  治法:行气活血,宁心安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养血活血化瘀,川芎、柴胡、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桂枝温阳通脉。

  心前区痛甚加蒲黄、五灵脂祛瘀定痛;胸闷憋气加瓜蒌、甘松行气宽胸;肝脾肿大加郁金、降香、莪术行气化瘀消积。

63
2007-09-12 23:43:00浏览74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