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第六节 疳证 分证论治

  (一)主证

  1.疳气

  证候: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大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

第六节 疳证  分证论治

  分析:脾胃失健,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形体失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振。脾胃失和,则饮食不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大便时干时稀。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发脾气。

  治法:和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嗳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理气宽中,消食助运。大便溏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加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脾气,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

  2.疳积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腹大膨胀为实。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虫积者腹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脘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大腹胀满,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露。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结穗。胃有虚火,脾虚失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饮食不为所养而消瘦。心肝之火内扰,则睡眠不宁,脾气急躁易怒。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消疳理脾汤加减。常用药:三棱、莪术化瘀破积,芜荑、槟榔、使君子杀虫消积,青皮、陈皮理气燥湿和中,黄连、胡黄连、灯心清火除烦,麦芽、神曲消食导滞助运,甘草调和诸药。若无虫积,去芜荑、使君子;食积为主,加苍术、鸡内金运脾消积;腹胀疼痛加枳实、木香行气止痛;脾虚多、食积少,加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或用肥儿丸加减;性情急躁易怒,动作异常,加决明子、钩藤、白芍清火柔肝;飧泄清谷加炮姜、肉果温运脾阳;舌红,苔剥,口干者,去黄连,加石斛、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3.干疳

  证候: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

  分析:本证为疳之重候,出现于疳之后期,皆由脾胃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俱虚所致。,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胃气衰败,则杳不思纳;脾虚不运,则大便稀溏;阴液耗竭,上则口唇干燥、啼哭无泪、舌光红少津,下则肠失濡润而便秘;阴亏生内热,则时有低热。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滋阴养血,川芎行气活血以冀气血游布全身。面舌淡,脾阳虚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子温阳助运;舌干红,无苔,加乌梅、石斛、麦冬酸甘化阴;杳不思纳加陈皮、砂仁、焦山楂鼓舞胃气,醒脾助运;时有低热,汗出不温者,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二)兼证

  出现于疳积重证和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眼疳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时常眨眼,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则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等。

  分析:脾病及肝,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目睛失泽,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烂;土虚木旺,则时常眨眼。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常用药:石斛、天冬、麦冬、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青葙子、菊花、黄连清热泻火明目,牛膝引火下行,茯苓益气健脾,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夜盲加服羊肝丸。

  2.口疳

  证候: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小便黄赤,或发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分析: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疳证日久,脾病及心,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口舌糜烂生疮,发为口疳。心火上炎,则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心热移于小肠,则小便黄赤。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常用药:黄连、灯心草、朱茯苓、甘草梢清热解毒泻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叶、连翘清心除烦,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搽口腔患处。

  3.疳肿胀

  证候:足踝、目胞浮肿,甚则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

  分析:疳证日久,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水湿不运,泛溢肌肤,而致足踝、目胞、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淡嫩,苔薄白,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健脾,桂枝温阳通经,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健脾渗湿利水,生姜、大枣和中安胃,调和营卫。四肢不温,腰以下肿甚,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温肾阳以利水,或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2007-09-12 23:18:00浏览5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