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第二节 虚实的基本原理

  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此时,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伤,还能奋起与邪气斗争,邪正激烈斗争的结局,以实热证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都属于实证。

  2.虚: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虚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虚证。或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导致正气虚弱,正气对病邪虽然还在抗争,但力量已经显示出严重不足,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所以,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虚损不足的证候。虚证必有脏腑机能衰退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过程中。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阴阳气血虚损之证。如崩漏,由于大量出血,其症状除了出血之外,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脉细等,称作“脾不统血”。就邪正关系而言,心脾生理功能低下,既有脾虚之证,又有心血不足之候,属虚证。

第二节 虚实的基本原理

2007-08-21 17:15:00浏览7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专家在线
任培华
精选
任培华副主任医师中医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去咨询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病。
张博
精选
张博主治医师中医科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去咨询
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内科杂病,如脾胃病,咳喘病,中风病,风湿病,多汗症及妇科月经不调等,尤其对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及康复有独特见解。
熊兴江
精选
熊兴江副主任医师中医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
去咨询
擅用传统中医药经典名方治疗临床疑难疾病。善用经方治疗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脑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急慢性疾病。其他还包括口干、口苦、口臭、多汗、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胃炎、肠炎、呕吐、胃痛、胃胀、腹痛、腹泻、便秘、关节痛、荨麻疹、湿疹、痤疮、月经不调、不孕症、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小儿多汗、小儿消化不良、小儿咳嗽、小儿多动症、小儿癫痫等急慢性疾病。尤其在经方降压方面疗效显著,成功使数百例高血压患者停药减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真正做到防治重心下沉,战略前移。
查看更多中医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止咳平喘中成药哪个效果更好
咳嗽和气喘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发,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据《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显示,我国成人慢性咳嗽的患病率约为10.6%,儿童咳嗽的发生率更高。止咳平喘药物在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中成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和相对较小的副作用,在止咳平喘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止咳平喘中成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选择。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常用且效果较好的止咳平喘中成药。【药物一览】01肺力咳合剂:用于痰热犯肺所引起的咳嗽痰黄、支气管哮喘、气管炎等。02急支糖浆: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等,也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03通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等。04小青龙合剂: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等症状。05固本咳喘片:适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气促、动则喘剧等。【药物详解】01肺力咳合剂①药物成分:主要由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梧桐根、白花蛇舌草、红管药等组成。这些中药材协同作用,具备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的功效。②适应证:适用于多种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症状,尤其是痰热犯肺导致的咳嗽,表现为咳嗽频繁、痰液黄稠、喘息等。对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炎症伴有明显热象的患者,效果显著。同时,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发作期出现的咳嗽、气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③使用注意点:为液体合剂,直接口服,服用前需摇匀。对于儿童患者,可根据年龄调整服用量,用专门的量杯或滴管准确量取剂量。成人则可直接服用规定剂量。服用后不宜立即大量饮水,以免影响药物在呼吸道黏膜的附着和作用效果。④不良反应/禁忌: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腹泻,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糖尿病患者禁服,因为其含有一定糖分,可能影响血糖控制。02急支糖浆①药物成分:包含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等。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之效。②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引发的咳嗽,常见症状有咳嗽剧烈、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发热、咽痛等。在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疾病中,若出现上述风热犯肺的症状,均可使用急支糖浆进行治疗。它能快速缓解咳嗽症状,减轻患者痛苦。③使用注意点:为糖浆剂,直接口服,服用后15分钟内不宜饮水,以免影响药物在呼吸道黏膜的附着和作用效果。④不良反应/禁忌:不良反应少见,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胃部不适等症状。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03通宣理肺丸①药物成分:主要由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等组成。②适应证: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等。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初期,若表现为风寒感冒症状,通宣理肺丸能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等不适。③使用注意点:有大蜜丸、水蜜丸、浓缩丸等剂型。其中大蜜丸口感较好,但体积较大,可能不太方便吞咽,可嚼服或分成小块后用温水送服。④不良反应/禁忌: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口干、便秘等症状。风热或痰热咳嗽、阴虚干咳者不适用。04小青龙合剂①药物成分: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法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等组成。②适应证:主要用于风寒水饮所致的咳嗽、气喘,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等。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当患者出现上述风寒水饮证候时,小青龙合剂能发挥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的功效。尤其对于冬季或寒冷环境下引发的咳嗽、气喘,效果较为显著。③使用注意点:为合剂,直接口服,口感略带苦涩,服用时可适当多饮水以减轻苦涩感。④不良反应/禁忌:不良反应较少,可能会出现口干、口渴等症状。内热咳喘及虚喘者不宜使用,因为其主要针对风寒水饮之证,不适用于内热或虚证引起的咳嗽、气喘。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05固本咳喘片①药物成分:含有党参、白术(麸炒)、茯苓、麦冬、五味子(醋制)、灸甘草等。②适应证:适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气促、动则喘剧等症状。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缓解期,能起到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的作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发作次数,缓解症状。③使用注意点:用温水送服即可,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将片剂碾碎后用温水冲服。④不良反应/禁忌: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因为此时应以解表散热为主,固本类药物可能会闭门留寇(在疾病初期邪气在表时,错误地使用补益药物或收敛固表的方法,导致病邪被封闭在体内,无法排出),加重病情。在服用期间,忌不易消化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降低药物疗效。【用药注意点】1、辨证用药中成药的使用强调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的咳嗽、气喘需要选用不同的中成药。因此,在使用止咳平喘中成药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准确判断证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若药不对症,不仅可能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加重病情。2、按疗程用药止咳平喘中成药的疗效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尤其是对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因此,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足疗程用药,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自行停药。例如,对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固本咳喘片需要连续服用1-3个月才能达到较好的固本培元效果,随意停药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疾病复发。【其他治疗方法】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缓解咳嗽、气喘症状也有一定帮助。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多吃一些润肺止咳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枇杷等。例如,将雪梨去皮去核后,加入适量冰糖和水,炖煮后食用,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百合可煮粥或炖汤,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此外,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气喘症状。2、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气喘症状。同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可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在流感高发季节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可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刺激。3、呼吸训练一些简单的呼吸训练方法,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缓解气喘症状。●腹式呼吸:患者取舒适体位,放松全身,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吸气时,用鼻子慢慢吸气,让腹部隆起,感觉腹部像气球一样膨胀,此时胸部的手应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用嘴巴慢慢呼气,收缩腹部,感觉腹部逐渐回缩。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缩唇呼吸: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每分钟呼吸频率保持在10-12次。坚持进行呼吸训练,可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通气功能。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快速止咳平喘的方法
较快的止咳平喘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干预、环境控制及中医调理等。1、药物治疗:通过作用于呼吸道平滑肌或炎症介质快速缓解症状。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迅速舒张支气管,缓解喘息;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迷走神经反射扩张气道;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可增强呼吸肌力量并改善通气。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减轻咳嗽和喘息,需通过吸入或静脉途径使用。2、物理干预:适用于痰液黏稠或呼吸肌疲劳患者。雾化吸入治疗通过气溶胶形式将药物直接送达气道,快速发挥解痉、抗炎作用。胸部叩击结合体位引流可促进痰液排出,操作时需沿支气管走行方向叩击背部,配合特定体位使痰液顺位流出。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法可延长呼气时间,降低气道阻力,改善呼吸困难。3、环境控制:减少刺激源是快速缓解症状的关键。需立即脱离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或刺激性环境如烟雾、冷空气。保持室内温度鱼湿度适宜,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粉尘。急性发作时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肺淤血,同时便于呼吸肌运动。4、中医调理:通过穴位刺激快速缓解症状。取定喘、肺俞、尺泽等穴位进行按压或针灸,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嘴唇发绀或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需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长期管理可通过肺功能锻炼如游泳、快走增强呼吸肌耐力。急性发作期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感冒止咳有什么方法
感冒期间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蒸汽吸入、中医治疗等方式进行止咳。若感冒症状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1、饮食调理:患者应多食用富含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梨、冬瓜、百合等,这些食物具有一定的润肺止咳功效。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咳嗽症状。多喝水也是缓解咳嗽的有效方法,可以稀释痰液,减轻咳嗽的不适感。2、药物治疗:对于刺激性干咳,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咳药物,如雪梨膏、盐酸二氧丙嗪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咳嗽中枢,减轻咳嗽症状。若咳嗽伴有痰液,则应以祛痰为主,可选用橘红颗粒、溴己新片等药物,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在使用药物时,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药物导致不良反应。3、蒸汽吸入:患者可以通过吸入热水蒸气来湿润呼吸道,缓解咳嗽症状。这种方法能够稀释痰液,使其更容易咳出,同时减轻呼吸道黏膜的充血和水肿。在进行蒸汽吸入时,患者应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烫伤。4、中医治疗:针刺、中药汤剂等中医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理,以达到止咳的效果。但需注意,中医方法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预防感冒的发生。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吸烟和接触二手烟等也是预防感冒咳嗽的重要措施。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气管炎止咳的方法有哪些
气管炎止咳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方法以及中医辅助治疗等方面。1、药物治疗:对于干咳症状较为严重的气管炎患者,可使用镇咳药。比如右美沙芬,它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咳嗽中枢,从而减轻咳嗽症状。当患者痰液较多且黏稠时,祛痰药能发挥重要作用。像氨溴索,可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使痰液易于咳出。如果气管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是重要的治疗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杀灭作用,能有效消除感染源,控制炎症,进而缓解咳嗽。2、物理方法:通过吸入温热的水蒸气,可湿润气道,稀释痰液,使痰液更易咳出,从而减轻咳嗽。此外,体位引流也能海内症状,根据气管和肺部的解剖位置,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如病变部位在肺部下叶时,可采取俯卧位,头低脚高,使痰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大气道,便于咳出。3、中医辅助治疗:如穴位按摩,按摩一些特定穴位也能起到止咳作用。如按摩肺俞穴、定喘穴、天突穴等,用手指按压穴位,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可调节肺气,缓解咳嗽。使用以上方法时,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物理方法操作时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损伤。如果咳嗽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伴有发热、呼吸困难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