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乙型肝炎的传播和预防

  中国有1.3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10个人有一个是乙肝携带者。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必要了解乙肝的基本知识。乙肝的传染性更是每一个hbver和hbver亲友都关心的问题。那么乙肝的传染性如何呢?

  乙肝病毒存在于乙肝携带者的各个部位。毫无疑问,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一个病毒仓库。他们的血液,唾液,乳汁,泪,精液,月经,阴道分泌物,尿,汗等体液都带有乙肝病毒,所使用过的物体都或多或少的有乙肝病毒。而我国有1.3亿这样的病毒仓库,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无处不在。你在餐馆吃饭的碗,公交车的扶手,座位,钞票,甚至呼吸的空气里等都或多或少的乙肝病毒。而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摄氏度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液,煮沸10分钟、65摄氏度10小时或高压蒸气消毒液可以灭活。在血清中30-32摄氏度可保存6个月,零下20摄氏度中可保存15年。  那么有必要恐慌吗?如何尽量避免被传染?乙肝病毒的传播离不开三个要素: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一、传染源:

  每个乙肝携带者都是一个乙肝病毒仓库,乙肝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和血液里的完整成熟的病毒含量成正比。血液里的乙肝病毒越多,那么他的其它体液里的病毒也会越多。

乙型肝炎的传播和预防

  通常把血液里的hbv-dna10^4cps/ml作为一个临介值。超过这个数值就称为hb vdna阳性,反之就称作阴性。乙肝携带者体内病毒最少的为0(这是因为仪器的精度已经无法检查出血液里的hbvdna)多的甚至可达到10^13。成熟的完整的乙肝病毒在血液里大约占到1/10000。所以乙肝携带者体内的病毒浓度也大不一样,传染性也就大不一样了。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项(表面抗体)阳性的人不代表没有传染性,无症状的乙肝携带者也不代表传染性弱。事实上表面抗体阳性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hbvdna是阳性。有一部分无症状乙肝携带者hbvdna非常高(免疫功能对乙肝病毒没有反应了,乙肝病毒大量复制)。

  二、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输血,血液传播是一个非常强的传播途径,因为乙肝携带者的血液里的病毒浓度很高,即使有抗体的人一旦输入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也极有可能感染上乙肝病毒。此传播途径极危险!

  2、医源性传播

  包括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像一些消毒不严格的牙医诊所牙钻,内窥镜,污染的针,针灸的针.....都会成为传播乙肝的重要途径。此传播途径较危险! 3、性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但在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不是此途径。此途径的传播能力较强。(有相关调查证明,夫妻间传染不是很多。)有抗体的人不必担心。

  4、母婴垂直传播,婴幼儿时期的传播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形成,一旦感染乙肝就无法清除,几乎必然慢性化。(一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80%以上都会转为慢性携带)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宫内传染的可能性<5%。我国95%的慢性乙肝携带者都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感染的。现在我国的婴儿的预防措施得当,绝大多数婴儿一出生就注射乙肝疫苗,有效的防止了乙肝在下一代的传播。此传播途径危险!一旦感染携带终生。所以要给小孩做好预防工作。

  5、日常接触传播
 

  乙肝病毒经过消化道可以被分解成氨基酸。但是多数人的胃和口腔有不同程度的溃疡和破损,通过皮肤等途径传播的病毒量很少,此途径传播乙肝病毒的量很少,感染后发病,慢性化的可能性低。

  6、有蚊虫叮咬等传播。
  

  蚊子叮咬所传播的病毒的量有限,传播的病毒的量很少,可以忽略。

  7、其它途径
 

  除了以上的途径的其它途径所能传播的完整的有活性的乙肝病毒的量及其有限,可以忽略。
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保护作用如何?是否注射了疫苗就绝对安全了?
注射疫苗产生足够浓度的抗体才会产生很好的保护性。所以你注射了乙肝疫苗(三针后)一定要去化验确定产生抗体,如果没有再补一针或者换一种疫苗注射。 关于疫苗的保护能力要看以下三个方面来: 1.抗体的浓度
抗体浓度越高,所能抵御的乙肝病毒的量就越多。

  2.感染病毒的量

  如果有足够浓度的抗体了,那么一般性的接触就可以完全避免感染了。但是如果是输入乙肝携带者的血这种大量的病毒进入那还是无法保证安全。

  3.乙肝病毒的变异

  如果乙肝病毒有亚型变异,那么可以逃避已有的抗体(免疫逃逸),仍然有可能感染乙肝。(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
所以说,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不能完全杜绝乙肝的传播,只能是最大限度的进行保护。事实也证明,乙肝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乙肝的传播!

  三、易感人群:

  把人群按照年龄分为婴幼儿,成人。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形成,一旦感染乙肝病毒无法清除,多数都会慢性化。成人感染乙肝多数都会无症状自愈并产生抗体,并且此类人群对乙肝终生免疫。有少部分会急性发作,然后自愈并产生抗体。只有6%左右的成人由于免疫系统缺陷会慢性化。我国多数人都是前二者。 把人群按照有无抗体和产生抗体的原因来分,分为无抗体、疫苗产生抗体,自然抗体。

  1.无抗体的人群是很容易被感染,一旦感染6%左右会慢性化,

  2.疫苗产生的抗体每隔3年需要补一加强针。

  3.自然抗体的人终生对乙肝免疫,保护性也更强。

   从以上可以看出乙肝的传染源很多,传播途径也比较多(但不属于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疾病)。易感人群主要是没有抗体的儿童和没有抗体的成年人。而很多乙肝携带者都不知道自己是乙肝携带者。这增加了乙肝的危险程度。
感染到乙肝病毒会如何呢?
前面已经说了,感染乙肝病毒会发生三种结果:

  1.无明显症状,产生抗体

  2.急性发作,自愈,产生抗体

  3.无论发作与否,最终慢性化

  那么感染乙肝病毒的结果和两个因素有关:

  1.感染完整的,成熟的病毒的量。

  2.易感人群的免疫能力。

  传染病的预防要通过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所以预防乙肝就得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1.注射疫苗产生抗体。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能力。(有了抗体,就可以得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保护,输血以外的  

  其它途径不用担心了。)注射疫苗也是最有效的预防乙肝的唯一途径!

  2.避免输入带有高浓度hbv的血液,这种情况是乙肝传播最强的途径,几乎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发病。

  目前预防乙肝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疫苗产生抗体。

  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对乙肝的防治来说是一个重大进步。早期的乙肝疫苗是血源性的。现在的乙肝疫苗是通过重组得到的,安全性能很高。

  您需要做的:去医院检查乙肝两对半,如果第二项目为阴性则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如果第二项为阳性,那么你可以不必打疫苗了。如果第一项为阳性,那么你就是乙肝携带者。

  通过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人每隔3~5年需要补充一加强针(如果第二项变阴性了则需要重新注射乙肝疫苗)

  (请咨询当地防疫单位)
  

  乙肝携带者的生育[垂直传播和母婴传播的预防]:

  根据统计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母亲小三阳,hbvdna阴性40%新生儿患乙肝;母亲大三阳,hbvdna阳性90-95%新生儿患乙肝。

  可以采用如下预防方法:
  ⒈简单:剖腹产、不哺乳、产后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0、1、6个月30mg各一次,70%可以预防。

  ⒉复合:产妇妊娠7、8、9三个月每月注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产后新生儿娩出后大腿外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20天之后重复100单位,然后按 1、2、7月接种乙肝疫苗30、10、10mg,95%可以预防。

  (以上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总结:乙肝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到处都是传染源,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乙肝病毒。

  没有必要恐惧:

  1.对于成人来说即使感染大量病毒乙肝也只有6%左右的人会慢性化。

  2.我们有非常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注射疫苗,产生抗体。

  有抗体不能完全避免感染,但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除输血以外,就不用担心被感染了。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对根治慢性乙肝有任何效果。谨防上当!

  慢性乙肝有1%左右的人会自然痊愈。和治疗无任何关系!

  急性乙肝成人94%会自然痊愈。和治疗无任何关系!(痊愈和治疗无关,但改善症状需要治疗)

  目前有些药厂销售药品的时候为了不可告人的秘密,误导消费者。夸大乙肝的危害,甚至把完全健康的人也说成是乙肝携带者甚至说成是将死之人!请大家注意 !!! 呼吁:请注射乙肝疫苗!全社会动员起来,防治乙肝!

  请公正平等的对待乙肝携带者和乙肝患者!

  所有的乙肝战友洁身自好,尽量避免把乙肝传播给他人的可能!   
声明:
本人是一个hbver,非专业研究人士,本着公正客观的态度来写这篇文章。 本文参考了一些关于乙肝传播途径的书籍和文章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写的。肯定存在争论和不足。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一些医生和战友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欢迎善意的批评指正,欢迎讨论。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以便随时补充更新和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讨论。 本人的网名仅仅代表本人对根治乙肝的向往,无其它任何意义。
感想

  通过在健康网肝病论坛和肝胆相照和很多乙肝战友以及战友家属的交流。发现战友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传染性,他们担心传染给他人。
面对目前社会对我们的不公正对待,人们的偏见。我们战友大都支持发表此文,以警示人们要预防乙肝。不要对我们抱有偏见。
偏见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的,但是对于少数有歧视习惯的人来说他们根本无心去学习,也愚蠢到不愿意去打预防针,歧视只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
如果您真正了解了乙肝,你就不会再对乙肝有恐惧心理,因为对于成人来说乙肝的慢性化率是很低的(对于成人来说即使感染大量病毒也只有6%左右的人会慢性化,),而且注射疫苗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
 

2007-08-21 00:02:00浏览2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介绍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系列抑郁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包括情绪低落、焦虑、易怒、失眠以及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等。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对产妇及婴儿的健康和家庭关系均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产后抑郁症的成因复杂,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从生理角度来看,分娩后产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急剧变化,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撤退,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抑郁。同时,分娩过程中的身体创伤和疲劳也可能对情绪状态产生影响。心理因素方面,产妇可能面临角色转变、育儿压力、家庭关系变化等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可能导致情绪问题。此外,缺乏社会支持、家庭矛盾、经济困难等社会因素也可能加剧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多样且持续存在,对产妇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除了情绪低落和焦虑外,产妇还可能表现出对宝宝的过度担忧、自我评价降低、对生活缺乏信心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婴儿的照顾和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家人应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缓解育儿压力和心理负担。其次,要积极给予医疗干预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以缓解症状。同时,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可以帮助产妇调整心态、改善家庭关系。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对于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也具有积极作用。产妇应注意休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微笑型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
微笑型抑郁一般指微笑抑郁症,患者通常有表面微笑内心痛苦、兴趣爱好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建议家属多留意患者的异常表现,鼓励其主动倾诉。1、表面微笑内心痛苦:微笑抑郁症患者为了迎合社会期望和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会在他人面前用微笑来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但在内心深处,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抑郁情绪,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压力、负面情绪无法释放,又不想让他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只能将痛苦隐藏在微笑背后,这种内外的矛盾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2、兴趣爱好减退: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可能出现失衡,会影响其情绪和奖赏系统。使患者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缺乏愉悦感和动力,因此患者渐渐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绘画等失去兴趣,不再从中获得快乐,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这是抑郁症影响大脑功能导致的情绪和行为改变。3、睡眠障碍:微笑抑郁症患者常受睡眠问题困扰,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早醒等。这是因为患者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难以放松。同时,体内激素失衡,如皮质醇分泌异常,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失眠症状。建议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不要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同时,提醒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度运动,多晒太阳。如果发现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要督促其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病人的常见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抑郁病人通常有情绪症状、认知症状、躯体症状等方面的常见表现。1、情绪症状:抑郁症发病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大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致使大脑对情绪的调节功能失常。患者会长时间处于心境低落状态,对之前喜爱的活动丧失兴趣,内心时常充斥着无助感与绝望感,经常毫无缘由地哭泣,且这种低落情绪并非短暂出现,而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久,病情严重时,还会并发焦虑情绪,表现为坐立不安,两种不良情绪相互叠加,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极大负面影响。2、认知症状:此类患者大脑神经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患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进而难以集中注意力,在阅读、工作过程中,极易被外界因素干扰而分心,记忆力明显减退,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很快就遗忘。另外思维反应也会变得迟缓,与人交流时,话语减少,语速放慢,回答问题需要长时间思考,并且对自身存在错误认知,过度贬低自我价值,陷入消极的自我评价当中,难以自拔。3、躯体症状:抑郁还可能引发神经内分泌紊乱,进而累及身体各个系统。患者经常感觉疲劳乏力,即便充分休息,疲劳感也难以消除。睡眠出现障碍,入睡困难,躺在床上长时间辗转难眠,或者过早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食欲也会改变,一部分患者食欲明显减退,看到食物没有进食欲望,导致体重下降;另一部分患者则会出现暴饮暴食情况,体重逐渐增加。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背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疼痛症状,经过医学检查,并未发现身体器官有实质性病变,但这些疼痛会一直困扰着患者。对于抑郁症患者,家人朋友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与陪伴,留意患者情绪变化,鼓励其抒发内心情绪。患者自身应及时就医,药物治疗方面,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失衡状态,缓解症状。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走出抑郁困境。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利于身体康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有哪些
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我评价降低及睡眠障碍等。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女性在分娩后可能经历的精神健康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情绪、心理和生理症状。1、情绪低落:产妇可能长时间感到心情压抑、沮丧,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甚至无缘无故地哭泣。这种情绪状态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严重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和照顾婴儿的能力。2、焦虑不安:产后抑郁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宝宝的健康、自己的照顾能力以及未来的生活。这种焦虑情绪可能导致产妇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甚至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3、自我评价降低:产妇在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下,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无法胜任照顾宝宝的任务。这种自我评价的降低还可能延伸到外貌、身材等方面,使产妇感到自卑和不满。4、睡眠障碍:部分产妇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问题,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这种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产妇的休息和恢复,还可能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建议产妇在分娩后应密切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具体方案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药物治疗时,可考虑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但需注意用药期间应停止喂奶,以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