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上个星期六的快女6进5决赛,你看了吗?如果你看了的话,就一定会被那天的主题感动——亲情。还记得映蓉唱了什么歌吗?也许你已经不记得了,因为你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就已经被感动的泪水模糊了实现,那些唱给爸爸妈妈的歌,唱给人间不灭亲情的歌,纯洁了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可是,你可知道那位深情款款吟唱着的人——江映蓉,竟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下面这段文字,直接引用自江映蓉的博客——
8月2日,我们快女来到成员举办见面会,回到了我的家乡成都,好开心的“来了!”
听见亲切的成都话,黄英和我、可唯就控制不住心里的激动,大叫了三声!时间过得好快!华美,欢乐谷,万达广场,吃饭!
坐在去往飞机场的路上,眼睛湿了,莫名想哭!回想刚刚吃饭的画面,看见爱哭的妈妈,喝了她亲手为我煲的汤;可爱的爷爷告诉我:“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好了,加油!”;干妈给我带了好多吃的;一直支持我、叮嘱我好好照顾自己的姐姐;还有不停帮我拍照的小乖姐姐!萤火虫们我爱你们,请原谅我迟来了,我知道你们听话有秩序的等了我好几个小时,辛苦了!到了机场,惊奇的听见了口号:“江小花,江小花,我们要把你娶回家!”开心幸福填满了我的心!
你可看出来什么?
单亲的家庭总让人感觉不幸,幸运的是我们的映蓉并没有沦落这种凄清的境地,她有爱他的妈妈、爷爷、干妈、姐姐,现在还有中国各地爱她的萤火虫们。无疑,映蓉是幸福的,即使她从前有许多的不开心,也能逐渐被填补。可是其他单亲家庭的孩子,却没有她这般的幸运。单亲之家,受伤最深的往往就是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单亲家庭成长的小孩是怎样的心理。
单亲学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现象?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自卑型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映蓉也曾经是一个自卑型的孩子。12岁那年,生活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父母离异。小映蓉哭喊着跪下来求父亲不要走,父亲无动于衷。经济上,父亲有求必应;生活上,父亲不闻不问;精神上,父爱严重缺失。从此,映蓉开始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经常会莫名地流眼泪。
慢慢地,周围朋友的关爱使江映蓉走出了那段阴影。这段时间让映蓉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以微笑面对不幸。也许是因为自己有过太多痛苦的经历,她只想把自己快乐的东西与朋友分享,她会拼命地把自己的爱给予身边的每个朋友,她太渴望给身边的人能带来快乐了。
比赛现场,每次看到其他选手带着失落和遗憾离开舞台,善良的映蓉都会伤心落泪;看到患病朋友的VCR,她会在舞台上失声痛哭;当与其他选手单挑时,江映蓉反而会微笑着面对,还不时地去安慰对方;当自己受到评委的质疑和批评时,她也是微笑着面对。看到朋友失意时,她是如此的脆弱;而面对自己的失落,她却是如此的坚强。
孤独型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舍予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读小学时父母闹别扭,延续有五六年,在这几年中,好心的邻居总是把舍予带到自家与孩子一道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舍予同学与双亲之间拉开了距离,失去了家庭对他的正面引导,而在同学家里做作业又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直到高中,父母虽然合好如初,然而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难以抚平,负面影响明显,上课从不发言,想说而忸怩作态,初中时看过不少不健康的图书、画片,玩过黄色电游,并且临摹,由于家长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上了高中还在受到这些影响,不时对同学有下流的小动作,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渺茫型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女生甲,由于父母离异,依附外祖母住着,外祖母心疼这孤苦伶仃的外孙,很吝啬使用批评词汇,造成了外孙子的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
作为老一辈工人的外祖母,自然不懂现代科学文化,根本谈不上辅导她。对外孙女的学习想关心却无能为力,常常是被外孙女哄得没奈何。
孩子胸无大志,行无目的,不思学习,贪图享受,羡慕豪华生活,追求影视明星,在九八“泰坦尼克号”热中,她连续看了六遍,老师问她影片的主题是什么,看了有何启示,她却一字不能谈。“那为什么要看呢?”“大家都看嘛!”外祖母有时也劝劝,得到的回答是:“你不要对我抱什么希望,反正父母也不管我,读书考学校,那对我太渺茫。”
独尊型 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有的学生不但不叫继父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头。
逆反型 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学生文某,母子本系农村,继父为高工,继父凭着高工的职称,把文某母子迁到城里,但这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组合家庭里,行为没有约束,从来没有叫过父亲,其实继父非常关心文某,一周来学校一次,对文某的教育不厌其烦。
但是我们看到,老师和继爹教导他时,他一是眼望窗外,二是三缄其口,最后对继父的千叮咛,万嘱咐报之一句:“晓得,还罗嗦什么?”他不爱家庭常常是很晚回家,甚至不回家,放假也背着书包在学校内外玩,借口说是学校补课。用钱没有节制,常常以谎言骗走家里很多钱。与同学在外面抽烟、喝酒,家里不给钱就吵,有时甚至向老师借钱却从来不还,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
如何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
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不完全由家庭产生,但父母离异,放松管教而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决不可低估,老师、家长和社会应对这些感情特困户重点扶贫,采取有效方法,对症下药,使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先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其次要促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渺茫型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六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的教育,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渺茫的境地。
第三要创造活动的环境。教师要研究孤独型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行为的规律,对症医治,单亲学生一般地说,不能享受双亲家庭学生同样多的亲情,教师要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第二父母。绝对禁止恶言训斥,多做个别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校外活动中,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教师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第四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班主任老师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法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成绩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实习编辑:嘉瑶)
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湖南省人民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