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胃病科普

为什么治疗幽门螺杆菌要修复胃黏膜?

来源:2022-03-25

近年来,胃癌在我国呈高发态势,感染率高达50%。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

这是因为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会对患者胃黏膜的持续性损害,刺激细胞变异和生长。长此以往,就会增加患癌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

幽门螺杆菌(Hp)的致病因子很多,按照致病因子及其特点,可以将Hp致病因子大致分为四大类:

(1)与Hp定植有关的致病因子

(2)以损伤黏膜为主的致病因子

(3)与炎症和免疫损伤有关的致病因子

(4)其他致病因子。

致病因子举例

(1)尿素酶:在诸多的致病因子中,以Hp产生的尿素酶在Hp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Hp产生尿素酶,尿素酶水解尿素,释放出氨(NH3)。氨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但却保护Hp在胃黏膜的生存,Hp本身在其产生的“氨云”包绕之中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使其在很低的pH环境中得以生存。

(2)空泡细胞毒素(vaculating cytotoxin A,VacA)

(3)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CagA)

(4)Hp的脂多糖、蛋白酶、脂酶、磷脂酶A2等。

上述致病因子共同作用,对胃黏膜局部造成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使胃黏膜遭受炎症和免疫损伤,而受到损害的胃黏膜更容易遭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

目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是 “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铋剂(保护胃黏膜)+两种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杆菌)”组成的四联疗法。

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虽然能清除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杆菌,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已经存在,所以在进行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的同时或除菌后,需要注意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治疗。建议在四联用法的基础上,同时搭配使用好医生康复新液,主动修复受损胃黏膜,防止反复发作。

用法:口服,每次10ml~20ml,一日3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9健康网 - 中国健康门户网站
Copyright © 2000-2017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