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因病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新希望,让β细胞长回来不用再吃药?

举报/反馈
2020-02-24 14:36:56医学界

  手机玩多能致癌?或增加部分人甲状腺癌风险!

  所谓的“电话打多了脑子里要长瘤”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手机射频辐射(RFR)致癌性却一直被研究人员关注着。射频辐射的致癌性究竟是人们在胡思乱想,还是具有切实依据的呢?

  最近来自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就探索了射频辐射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发现人们可能会受到手机射频辐射的影响,但这一影响仅限于少数具有特定遗传突变的人群中。研究发表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

  这项研究纳入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440例甲状腺癌病例和465个基于人群的对照组,分析了手机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检查了参与者的176个基因、82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了遗传易感性、手机使用和甲状腺癌之间关系。据悉,这可能是首个探索遗传和射频辐射对甲状腺癌综合影响的研究。

  结果发现,遗传易感性在手机使用和甲状腺癌的风险中起着重要作用,确定更容易受到手机射频辐射影响的人群。在接受分析的基因中,存在4个基因的10个特定SNP让人群更可能受到手机射频辐射的影响。这些SNP突变的携带者中,使用手机与甲状腺癌风险增加有关,包括rs11070256(OR 2.36, 95%CI 1.30–4.30)、rs1695147(2.52, 1.30–4.90)、rs6732673(1.59, 1.01–2.49)、rs396746(2.53, 1.13–5.65)、rs12204529(2.62, 1.33–5.17)和rs3800537(2.64, 1.30–5.36),增幅在59%-164%不等。在较小的肿瘤中,发现了5个SNP突变与风险增加有关;在较大的恶性肿瘤中,有3个SNP与风险增加有关。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由于研究在2010-2011年期间开展,那时使用智能手机的参与者较少,与现在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情况有较大区别。人们原来主要使用手机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而现在人们与手机的交互方式明显更为丰富。因此,这项研究的结果更能反应传统手机对于甲状腺癌风险的影响。同时,由于这项横断面研究只关注到了手机使用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因此接下来可能需要开展更多前瞻性研究探索射频辐射和其他癌症之间的关系,找出容易受到射频辐射影响的人群,还要分析不同手机使用方式所导致的射频辐射强度及相应风险。

  糖尿病的新希望,让β细胞长回来不用再吃药?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减少了大约90%,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也几乎会减少一半。好好利用这些残留的胰岛β细胞,使其充分增殖,也许能恢复胰岛的生理功能,甚至治愈糖尿病。原本人们认为胰岛β细胞“不可能增殖”;后来人们认为β细胞“可以增殖,但速度不足以治疗糖尿病”;直至最近人们终于才发现了让β细胞“快速增殖,有望治愈糖尿病”的方法。研究最近发表在Sci Transl Med上。

  这项成果与这一小组2015年发表在Nat Med上的研究一脉相承。研究人员从超过10万种化合物中高通量筛选出了1种可以驱动胰岛β细胞分裂和增殖的物质。这种化合物来自于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原本在亚马逊地区用来泡茶或制作浸液,但具有致幻作用。这种植物中提取出的骆驼蓬碱(harmine)是一种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A(DYRK1A)抑制剂,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以每年约2%的速度增殖——有效,但不够快,所以一时还没用。

  此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了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在两种药物的同时刺激之下,人类胰岛β细胞的增殖速度比单用DYRK1A抑制剂增快了5%-6%,增值率高达5%-8%,有时可以高达20%,这一速度已经有望能用于恢复糖尿病患者正常的β细胞水平。同时,与GLP-1受体激动剂一样也作用于肠促胰岛素通路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也可能与DYRK1A抑制剂协同作用,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的增殖。

  目前的组织培养研究中,人类的胰岛β细胞只能存活大约1周,但如果移植到免疫系统缺如的小鼠体内,人类的β细胞有望存活1年或以上。研究人员正在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以评估β细胞在细胞培养物中增殖的持续时间,观察两种药物停用后,胰岛β细胞增殖是否就会停止。同时,还会把胰岛β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以观察这些细胞在体内的变化,并评估药物对于其他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为了将这一手段应用于临床,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在动物模型中确认其安全性,确保这一手段不会损伤肝脏、肌肉、脾脏或其他器官。

  如果这一手段成功进展到临床试验的阶段,研究人员还需要评估最佳的剂量和用药类型。这一方法一旦成功,1型糖尿病患者或许可以通过注射药物在1-2年的时间内恢复胰岛β细胞数量,从而摆脱终身用药的命运。对于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一手段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铁多铁少都不行,吃得正好糖尿病风险才最低!

  饮食在糖尿病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除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之外,铁作为一种微量营养素,同样与糖尿病风险有关。铁摄入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过多的铁可能会导致相关的氧化应激,损害胰岛细胞、影响胰岛素分泌并加剧胰岛素抵抗。不过,铁摄入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仍有争议,最近来自中国的研究就探索了这一问题,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

  这项研究纳入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中的17026名成年人,通过连续三天的24小时饮食问卷和家庭饮食清单来估算了参与者的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和总铁摄入。男性中总铁、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每天23.0mg、0.75mg和22.0 mg,女性中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每天20.0mg、0.63mg和19.1 mg。在20.2万人·年的随访期间,共有547名男性和577名女性被诊断为糖尿病。

  结果发现,非血红素铁与总铁摄入量和糖尿病之间的剂量-反应曲线在男性中呈倒J型,在女性中呈L型;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男性非血红素铁的摄入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非线性显著(p=0.0015),摄入量五等份的糖尿病风险分别为1.00(参考值)、0.77(95%CI 0.58–1.02)、0.72(95%CI 0.54–0.97)、0.63(95%CI 0.46-0.85)和0.87(95%CI 0.64–1.19);女性中相应的风险分别为1.00(参考值)、0.63(95%CI 0.48-0.84)、0.57(95%CI 0.43-0.76)、0.58(95%CI 0.43-0.77)和0.67(95%CI 0.49-0.91),同样呈现非线性显著(P<0.0001)。

  这并非首次调查中国人群中铁摄入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2006年来自中国江苏的研究发现,铁摄入与女性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但2008年来自中国辽宁的研究则发现,较高的血清铁蛋白水平、血红素铁少摄入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铁元素在许多酶中起重要作用,参与大量的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包括胰岛素分泌、β细胞代谢和抗氧化等,人体需要足够的铁才能维持正常的葡萄糖代谢。因此摄入足够的非血红素铁以及保证总铁摄入量足够或可预防糖尿病,而摄入过多的铁则可能得不偿失,导致相关的氧化应激,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