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糖尿病水疱病于1930年被Kramer描述。1967年由Cantwell等正式命名为“糖尿病性水疱病”。有人将其归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发症。
病因及高危人群
糖尿病性水疱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皮肤病并发症,也是糖尿病在皮肤的特异性改变。其发生率为10%~37%。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性水疱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
本病多见于老年、糖尿病病程长、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对紫外线敏感人群的患者。
此外,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血液循环下降、白色念珠菌感染及脚或手的其他伤害或刺激均可促进水疱的进展。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为微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受损导致皮肤营养障碍所致。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高血糖时细胞肌醇代谢异常,山梨醇代谢活跃,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营养障碍,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表皮细胞溶解性坏死,致皮肤结构改变;② 并发糖尿病肾病者钙、镁离子平衡失调,使皮肤结构脆弱。有学者曾用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水疱处真皮内血管壁有IgM沉积。故认为是血管炎性免疫反应。
总之,糖尿病性水疱病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其发病基础。
糖尿病性水疱临床特点
1.50岁以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病程较长者好发,多伴有多系统并发症。
2.并发水疱时病程多属晚期,血糖、尿糖均明显增高,病情加重。
3.水疱发生突然,常见于指(趾)、手足背,水疱多反复出现,形态类似烫伤水疱,大小不等,壁薄、透明,张力高,内含清亮浆液,周围无炎性红晕。如无继发性感染,水疱多在数周内自愈。如形成溃疡,则迁延不愈。
4.若局部合并感染,愈合后多遗留色素或瘢痕形成。本病亦可转变为胫前色素斑,偶可发展成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或糖尿病性坏疽。故糖尿病性水疱也可称为这些病变的早期症状之一,是糖尿病性坏疽诱因之一。
防治
平时注意并加强足部护理及保护,包括每天清洁并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不予局部按摩,不适用热水袋、红外线等取暖,减少局部皮肤受压或磨损等。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水疱时应及时就诊,切忌自行处理水疱以减少感染风险。
糖尿病性水疱病防治的关键是积极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出现水疱常常预示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不宜再用口服降糖药,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尽快使血糖达标。预防感染、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措施。如水疱破溃更应引起重视,立即清洁换药,无菌敷料包扎,同时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
研究显示,糖尿病性水疱多在2~5周内自行痊愈,不留瘢痕,以后可偶然复发。糖尿病性水疱病虽无痛苦,但处理不当也可致残并且有该方面的相关报道。因此不可因为该病能够自行愈合而不积极治疗。另外,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皮肤水疱病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青岛市海慈医院 中医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糖尿病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崇信县新西街34号
二级 专科医院 公立
中国上海市成都北路369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北省唐山市胜利路4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天津市南开区广开二马路28号(本部),天津市南开区王顶堤堤南道7号(南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民营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兴西路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