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降糖药物

降糖药不再“眼花缭乱”

举报/反馈
2008-05-14 00:26:0039健康网社区
降糖药不再“眼花缭乱”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

  是最早研发成功的口服降糖药。1942年,法国内科医生Janbon用一种磺胺抗菌药治疗伤寒病患者时,发现病人有低血糖反应。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动。1956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相继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目前的磺脲类代表药品是格列本脲。虽然这类药物降糖效果明显,但是也有它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会引发低血糖,换句话说,由于是直接作用在胰岛之上的药物,所以无论患者的血糖是多少,都会继续降低血糖。此外,这类药物还会引发胃肠道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厌食腹泻等。

  双胍类(biguanide)

  主要包括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由于苯乙双胍有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已被淘汰。二甲双胍更为安全有效,同时极大的弥补了磺酰脲类药物会引发低血糖的缺憾,但也会引起胃肠的不良反应。现在二甲双胍已经成为了欧美国家的第二大药物。

  α—葡萄苷酶抑制类(α-glucosidase inhibitor)

  1998年由德国拜耳公司首先研发成功α—葡萄苷酶抑制剂,别名拜糖平,又称阿卡波糖。作用机理是抑制小肠内用来分解葡萄糖的α—葡萄苷酶,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进而改善餐后高血糖。当血糖过低时就不再发挥其药理作用,所以不会造成低血糖现象。它的降糖作用与剂量相关,口服后很少吸收,主要在肠道降解或以原形从肠道排出。目前用的有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主要不良反应为结肠部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导致腹胀、腹痛、腹泻。1999年和2000年,阿卡波糖成为世界销售额领先的药物。

  新药开发任重道远

  除了这三大类口服降糖药外,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 (噻唑烷二酮类)和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insulin antagonist inhibitor)也在临床应用中开始使用。

  由于噻唑烷二酮可降低胰岛素的抵抗,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胰岛素增敏剂。它虽然消除了以前三大类药物的副作用(乳酸中毒、低血糖和胃肠不良反应),但是发现其严重不良反应就是对肝脏的损害。美国FDA于2007年8月14日宣布,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生产厂商已同意,在产品标签上以黑框显示有心衰风险的警告。也就是说,该类药品不但会导致肝脏损害,也会造成心力衰竭

  胰升糖素抑制剂,2000年后,美国礼莱公司首先开始研发这种剂型。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胰岛α细胞(升糖素)来降低血糖的作用,这种药品虽然已经进入临床小规模实验阶段,但是由于刚刚投入小规模生产,其作用和不良反应尚未可知。

  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gluconeogenesis inhibitor)也在实验和小剂量临床试用阶段。

  (实习编辑:黄熙琳)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