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肖海鹏,医学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内分泌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糖尿病与其他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正常人的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天24小时内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三餐后食物吸收形成三个大的高峰;早4—8点肝糖输出形成一个小的高峰;凌晨1—3点胃肠空空,各种升糖激素又都处于低水平,这时的血糖最低。在各种激素的调节下,空腹血糖通常稳定在3.9—5.6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内血糖最高,但一般不超过7.8毫摩尔/升。同一天内血糖波动幅度在2.0—3.0毫摩尔/升,不同日之间的血糖波动幅度更小。但糖尿病患者日内和日间的波动幅度是正常人的2—3倍,胰岛功能越差,波动越明显,且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国内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幅度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微量白蛋白尿的也较多。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长期血糖波动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风险都会增加。
最近有观点指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很多“加速大脑老化”的因素,血糖波动就是其中之一。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起效迅速的口服降糖药物来降低餐后血糖,有益于延缓认知能力减退。
可见,控制糖尿病不但要把平均血糖降到正常,还要避免餐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如何避免血糖“上蹿下跳”呢?
1.确定合适的降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内。另外,餐后血糖应小于10毫摩尔/升。
2.及时发现血糖波动。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是发现血糖波动的主要手段,血糖监测能反映出患者日内和日间的血糖波动,必要时需要做72小时的持续血糖监测。
3.寻找诱因。引起血糖波动的原因有内在、外在两类:内在原因包括肝、肾、胃肠、垂体病变等,食物、药物的吸收改变、饮食、运动、情绪和睡眠。外在原因包括食物的种类、纤维素的含量和烹调的方法,进食时间的改变,抗糖尿病药物特别是胰岛素促泌剂及胰岛素的种类、剂量、注射时间以及胰岛素使用与饮食运动配合的改变。
4.预防低血糖。长效磺脲类药物容易导致低血糖,短效磺脲类药物、苯磺酸类药物、双胍、噻唑唍二酮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餐前注射普通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容易导致下一餐前的低血糖,超短效胰岛素可以减少其发生的几率。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作用较平缓,持续时间长,比起传统的中效胰岛素来,能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实习编辑:李杏)
黑龙江省中医院 糖尿病科
主治医师
郏县中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青岛市海慈医院 中医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糖尿病科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长征医院 糖尿病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罗山县北街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乾安县乾安镇宇宙西路53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乡政街94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镇沿江中路2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裕华西路304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