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饮食

糖尿病 都是贪吃惹的祸

举报/反馈
2010-02-05 06:33:0039健康网社区

  魏先生的“切身体会”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糖尿病教育课。你可以通过向专业医生咨询,医生与你共同讨论制定一个合适的方案,并且付诸实施。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健康就会与你同行。

  2002年初正值隆冬,南京天气很冷,但我睡觉时,却每每感到从晚上到凌晨都很热,一身身出汗。到医院去看,结果查出了糖尿病:空腹血糖9.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5.8毫摩尔/升,尿糖4个“+”号。望着化验结果,医生说我的糖尿病史可能已有好几年了,因为此病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不易被发现。

  我有些吃惊!以前只听说过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我家祖祖辈辈没有听说有人得过这种病,我怎么会得呢?于是我买回几本有关糖尿病的专科书来看。通过学习才恍然大悟,原来糖尿病的发生不但和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回想起来,自己得糖尿病,真的与自己没有管好自己的嘴有关呢。因为长期以来,我在吃方面挺“贪婪”。

  在1969年参加工作之前的二十年间,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基本生活在温饱线以下。长身体的时候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肚子,更谈不上营养问题。参加工作以后生活逐步改善,胃口大开,恨不得把以前欠吃的东西全都补回来:每餐米饭300~400克,水饺每次50个以上,面条起码要250克,不吃撑着不放碗。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同学一起到外面吃早餐,别人吃油条用盘子端,而我们俩却用盆子装了20根,还要了4碗面条。结果你一根我一根,你一碗我一碗,不一会就吃得一干二净,把老板和其他食客看得目瞪口呆。除此之外,我还偏爱吃肥肉,什么回锅肉、红烧肉、扣肉,粉蒸肉,见了就没命地吃。有一年春节,我们在一个同学家聚餐,老同学端上一盘扣肉说:“这个菜专门给老魏做的。两斤半五花肉正好切了25片,每片一两,看老魏到底能吃多少。”我答道:“这样吧,今天在座共8个人,1对7,你们中间任何人吃1片,我陪吃1片。”大家拍手叫好。结果其他人共吃了12片,我也就陪吃了12片,还剩1片。老同学又说:“这1片不好办了,如果别人吃了就没有老魏的了,我提议让给老魏算了。”于是,我毫不客气地挟起最后一片放到嘴里,又赢得一阵掌声。那次虽然饱了口福,但吃完饭后并不好受。晚上只觉得浑身发热,口唇干燥,喝了一夜的水。这样长期贪吃的结果是,1.62米的个子体重增加到75千克,大腹便便,买不到裤子穿。不得已,只好去订做裤子,裁缝师傅一量:裤长2尺9寸,腰围也是2尺9寸,便忍不住偷笑起来。

  其实,我这样“大快朵颐”,亲朋好友也劝过。但由于我在饮食观念上的无知,根本就不懂得营养膳食要合理搭配,并觉得人活在世上想吃啥就吃啥,而且要吃就吃个够,对这些“好话”一概听不进去。直至糖尿病染上了身,我才如梦初醒。看了相关的书后,我才知道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特别是糖尿病,大多是由不良饮食习惯诱发的。想想看,一个人本来每天不需要那么多热量,你拼命吃进去的热量消耗不完,就得靠胰脏大量分泌胰岛素来进行处理储存。这样胰脏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终会有一天因过度疲劳而功能失常,使人得糖尿病。

  听说糖尿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找出根治的办法。患了此病相当麻烦,需要终身服药、控制饮食,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还会诱发许多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于是,我把自己的教训写下来,目的想告诫现在的中青年朋友们,现在生活好了,但千万不要贪吃啊!

  点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 高鑫)

  魏先生的“切身体会”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糖尿病教育课。他通过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发现了自己早期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吃得下,做得动,睡得着”就是健康,甚至把自己的“胃口好”当成了一种享受。尤其是那种“恨不得把以前欠吃的东西全都补回来的”想法,使他食量不限,满足口福,多多益善,大腹便便,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魏先生的例子有一定的代表性,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具有类似的情况,这个例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即:不良生活方式→能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最终胰岛细胞失代偿→发展至糖尿病。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特点是摄入食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结果导致体内脂肪积聚,体重增加,这是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营养过剩、肥胖在青少年人群中相当严重,使得2型糖尿病的发病已经表现出低龄化倾向。因此,要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必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应该从小抓起。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增强运动,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同时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石。具体到每一个人的饮食方案、运动处方、降低体重的目标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是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方案。你可以通过向专业医生咨询,医生与你共同讨论制定一个合适的方案,并且付诸实施。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健康就会与你同行。

(实习编辑:李杏)

高鑫内分泌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