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因病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病因病理

四招帮你“摆平”起伏不定的血糖

举报/反馈
2009-10-23 05:42:0039健康网社区

  一天24小时之中,人们的血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三餐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会形成三个大的高峰;早晨4-8点由于肝糖的输出,而形成一个小的高峰;凌晨1-3点由于消化道空空如也,各种升糖激素又都处于低水平,这时的血糖值是最低的。

  血糖“暴躁不安”埋隐患

  在各种激素的调节下,一般人同一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在2.0-3.0毫摩尔/升之间,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则更小。但是,糖尿病患者同日内和日间的波动幅度可达到正常人的2-3倍,胰岛功能越差,波动越明显,而且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血糖值的“暴躁不安”不仅为血糖控制增加了难度,还会导致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例如,血糖波动幅度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也较多;长期血糖波动大,导致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风险都会增加。最近更有观点指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很多“加速大脑老化”的因素,血糖波动就是其中之一。在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起效迅速的口服降糖药物来降低餐后血糖,有益于延缓认知能力减退。

  惩治“暴躁”血糖有章可循

  可见,控制糖尿病不但要把平均血糖降到正常,还要避免餐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该如何“摆平“经常“上蹿下跳”的血糖呢?这里告诉您一些可靠的方法。1 掌控血糖走向,及时发现血糖波动。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是发现血糖波动的主要手段,血糖监测能反映出患者日内和日间的血糖波动,必要时需要做72小时的持续血糖监测。2 寻找血糖波动诱因。引起血糖波动的原因无非内在、外在两类:内在原因包括肝、肾、胃肠、垂体病变等;食物、药物的吸收发生变化;饮食、运动、情绪和睡眠等因素。外在原因包括食物的种类、纤维素的含量和烹调的方法,进食时间的改变,抗糖尿病药物特别是胰岛素促泌剂及胰岛素的种类、剂量、注射时间以及胰岛素使用与饮食运动配合的改变。3 确定合适的降糖目标。糖尿病患者应力争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另外,餐后血糖应小于10.0mmol/L。4 积极防范低血糖。一般来说,长效磺脲类药物较容易导致低血糖,而短效磺脲类药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等药物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餐前注射普通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容易导致下一餐前的低血糖,超短效胰岛素可以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紊作用较平缓,持续时间长,与传统的中效胰岛素来比,能显著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